3月14日,本刊舉辦的第三期商業思想沙龍“冬吳相對論”在 北京 舉行。本次沙龍的主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本刊執行主編吳伯凡、太美科技控股公司總裁梁冬,與來自金融產業的眾多投資專家及一些企業界人士一起,就商業模式創新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投資人眼中的商業模式
在本次沙龍上,來自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劉秉君提起過這樣一位中小企業的老板。當有人向這位老板談起商業模式時,這位老板說:“什么商業模式,我就是商業模式,我走了企業就無法運轉,我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顯然,這位老板對什么是商業模式存在著誤解。這種成敗與否全系于老板一人之身的狀況,即便算是一種商業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
對投資專家來說,商業模式是他們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青云創投公司的投資總監朱巖說:“企業家到我們這兒來,我們總是要問能為顧客提供什么;你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就是說,你這個企業組合在一起的內部行為是不是有邏輯,如果沒有,就沒有競爭力。”
在蘭馨亞洲公司的投資總監楊瑞榮看來,商業模式要有一定的進入門檻才有價值。“你要賺錢,而且你要持續不斷地賺錢,就必須有一個門檻。我們就要看你的門檻有多高。有的時候是政策的門檻,如移動運營商;有時是資源的門檻,比如煤礦企業;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如何讓自己的企業做得比別人更好,就是說運營得更好,這也是門檻——你做得了,別人做不了。”楊瑞榮說。
而在匯中基石創業投資執行董事陶濤看來,看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除了它的盈利性和是否有門檻之外,還關注它的商業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是否能無限復制以及如何復制。是靠投資者的錢,還是靠自我滾動,還是靠企業的管理者來復制。這也是投資人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
由此可見,企業家和投資人,他們看待商業模式的眼光往往是不一樣的。對于企業家來講,一種模式能讓自己的公司賺錢,那么它就是成立的。而對于投資人來說,僅有這些還不夠。投資人還要從時空兩個坐標來衡量你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說,投資人要求商業模式能讓企業長久而不是短期內賺錢,而且,你的商業模式還要能在不同的區域復制。顯然,投資人對商業模式的要求更為嚴苛。在他們看來,只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才具備投資的價值。
貧瘠市場的模式創新
一些企業家對商業模式的誤解讓人想到,對眾多中國企業來說,對自己的商業模式做一番認真的檢視,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是在經濟環境依然低迷的“冬天”,面對著一個貧瘠的市場,在企業都深感生存艱難的時刻,我們靠什么來突破眼前的困境,以獲得一種別開生面的境界呢?商業模式的創新便是一種選擇。
其實,商業模式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不斷創新。無論外部環境是“冬天”還是“夏天”,商業模式都需要創新。只是,在面對低迷的環境之時,商業模式的調整更具有緊迫性。而且,對于商業模式的調整而言,低迷的環境也會提供一些有利的因素。這是因為,過去的一些呈現出泡沫化的東西,無論是市場需要還是各種生產要素,現在都還原成了本質。最簡單的比如,某個產品是不是定價過高,現在更容易判斷些,更能看清楚。所以,在各種要素都表現出本來面目的時候,著手進行商業模式的調整更為有利。
在一些有創造能力的企業家看來,貧瘠的市場本身就是機會。認為市場貧瘠,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到貧瘠帶來的價值。德國阿爾迪公司,就是一個在貧瘠市場里具有廣闊市場想象力的案例。
阿爾迪是一家 零售 超市。二戰剛剛結束時,德國一片廢墟,兄弟兩人在一個房頂被掀掉的地方開辦了這家廉價超市。它不像沃爾瑪開在郊區,而是開在居民聚居成本很低的一些地方。阿爾迪超市內只有270多種商品,這270多種商品基本覆蓋了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個方面,所以每種商品需求量都很大。阿爾迪從來不采購名牌產品,而是采購那些不出名但質量有保證的商品。簡單地說,阿爾迪店的商品就是賣給窮人的,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就是貧瘠市場。阿爾迪的業務抗經濟周期波動,經濟越不景氣,它的生意越好。它最初辦起來時資金不足,所以不能進很多貨。現在,阿爾迪成了歐洲最大的廉價超市。德國的首富并不是那些汽車、化工、IT等行業內企業的老板,而一直是阿爾迪的兄弟老板。
有人說,沒有貧瘠的市場,只有貧瘠的想象力。由阿爾迪的案例可以看出,一種適當的商業模式,的確能夠挽救和避免很多表面看來具有缺陷的東西。阿爾迪沒有將超市建在郊區,它的商品種類也少之又少,而且都不是名牌產品,阿爾迪構建了連鎖超市領域一種有別于沃爾瑪的成功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阿爾迪最初構建這種模式是不得已為之,但不得不承認,阿爾迪的商業模式,處處可以看出逆向思維和創新的魅力。(本文由張述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