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應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凱西將軍的邀請,“積極心理學之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為美國陸軍設計了一套課程。這個名為“士兵全面健康計劃”的課程共耗資1.5億美元,全軍110萬將士均需接受這個課程學習 。受訓者為課程打出了平均4.9分的高分(滿分5分)。許多受訓者說,這是他們在軍隊里上過的最好的課程。
“士兵全面健康計劃”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心理健康測試、測試后的自我提高課程以及針對士官的“復原力總學習 ”。心理健康測試主要衡量四個方面的健康情況:情緒、家庭、社會和精神。自我提高的在線課程則強調重新發現和感恩生命的意義、強化個人優點、追求新的可能性、改善人際關系。“復原力總學習 ”則教導領導者如何獲得復原力,然后傳播這些知識,包括三部分:提高精神承受力、培育顯著優點和建立緊密關系。
這個運用于軍隊的學習 課程也可以應用于企業和個人。失敗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創傷,但人們對失敗的反應則千差萬別。有些人則深陷抑郁和對未來的恐懼之中,失去了行動的能力;有些人在經歷了短暫的消沉之后便能恢復常態;還有些人的精神狀態反而比受創傷之前更好,提高精神承受力、突出并強化優點以及建立緊密關系,這是任何一位想獲得成功的管理者都必須擁有的核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把悲觀而又無助的員工改造為樂觀而又敢為的員工。
《哈佛商業評論》高級編輯黛安娜·庫圖同樣發現,一個人的復原力強弱比教育、經驗和學習 更能決定他的成敗。一個復原力很強的個人(或公司)往往同時具備三種能力:接受并戰勝現實,這一點可以確保人們能直面現實,經受艱難困苦的考驗并頑強生存下來;在危難時刻尋找生活真諦,一個價值觀穩定的人能在困難時期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隨機應變想出解決辦法,利用現有條件解決問題,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解決辦法,從而渡過難關。
和創傷類似的是職業倦怠。大多數中年期員工面臨的共同困境是:工作越干越多,工作的樂趣卻越來越少。就像青春期一樣,中年期充滿了沮喪、困惑和孤獨,他們疲憊不堪,無聊厭倦,停滯不前。他們但這也是一段發掘自我,發現人生新方向、新起點的時期。對于數千萬處于職業生涯中期的員工來說,他們最想做的就是從工作焦慮中解脫出來,重新變得干勁十足。他們只需要恰當的時機,可能再加上些許幫助,就能釋放出潛在的能量。
哈佛商學院現任院長尼廷.諾里亞則從積極的角度闡述了人們具有的四種基本的情感需求或驅動力——獲取、結合、理解和防御——這些驅動力正是我們行為的基礎。人們總是設法去獲取一些稀缺的東西,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結合”驅動力則會讓人產生熱愛、關懷等強烈的積極情感;當事情看上去毫無意義時,我們會感到沮喪;而尋找問題答案的挑戰,一般會讓我們充滿激情;在面對外來威脅時,保護自己,保護我們的財產和成就、家庭和朋友、思想和信仰,是我們的天性,這樣才能會讓人產生安全和自信。
正如尼采所說的那樣:“那些沒有殺死我們的東西,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無論是創傷還是倦怠,如何培育人的積極心理,不僅關系個人成就和幸福,也關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你對個人和企業的成長有興趣,這個專題都應該是你好好研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