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普蘭.諾頓之前,人們對企業發展的理解是財務目標的自我演進,在“平衡計分卡”誕生之后,人們終于明白,財務目標作為最終結果,需要客戶層面、內部運營層面和學習層面的逐級支撐才有可能。于是,人們把平衡計分卡作為戰略管理的工具開始構建企業的戰略地圖和戰略目標體系。
但是,人們在應用平衡計分卡構建戰略地圖和戰略目標體系的時候,往往只關注了戰略目標中四層面之間的支撐關系,而忘記了各層面的支撐是在歷史演進中體現的。
舉例來說,在2010年規劃十二五發展目標的時候,企業提出2015年的財務目標是收入15億元。財務目標的實現來源于客戶目標,如果預期2015年針對單一客戶(重大客戶)的平均銷售規模是1000萬,那么擁有重大客戶的數量就需要有150個。于是,很多情況下人們就把擁有150個重大客戶作為與15億元相匹配的五年戰略目標。
可是,這樣應用平衡計分卡來構建戰略目標體系只是徒具形式,卻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甚至是閹割了平衡計分卡的靈魂。
假定單客戶銷售規模不發生大的變動和增長,2015年的15億財務目標是需要在2014年就達到150個大客戶的客戶目標來支撐的,而推動2015年后收入目標的持續增長是必須在2015年擁有更多數量的大客戶。比如按遠期戰略目標指引,2016年的收入目標是18億元,那么2015年的客戶目標就是150個形成銷售規模的大客戶和30個具有潛在價值的大客戶。從重要性原則來看,150個規模大客戶在2015年已經沒有獨立的戰略價值,它已經是15億元收入目標的內在要求。
因此,按照企業戰略持續增長發展的要求,2015年的戰略目標體系應該是15億元收入+30個新增潛在大客戶,而不是15億元+150個規模大客戶。
這就是平衡計分卡在構建戰略目標體系時的超前冗余配置要求,其實也是平衡計分卡思想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