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行業成長的20年也是慘烈的20年。20年來,長虹、創維、康佳、海信雖然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且擁有一定的品牌差異化,但是當大家跌跌撞撞地掙扎著邁入平板電視時代時,似乎再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無論是站在等離子陣營的長虹還是歸入液晶隊列的創維,上游核心部件(面板)都還被日、韓以及臺灣企業掌握,由此平板電視的定價權依然在國際巨頭手中,因而本土企業不能有效控制平板電視的生產成本。
一方面,核心零件生產能力的缺失造成生產成本的不可控;另一方面,隨著液晶、等離子外資品牌的本地化發展,外資品牌的售價與國內品牌售價的差距越來越小。在平板電視時代的全球競爭中,本土品牌日益邊緣化。即使在本土市場,依靠價格以及渠道獲得微弱優勢的國產品牌,其優勢地位也逐漸被外資品牌超越,市場份額也逐漸被蠶食。國產品牌共同陷入了硬件同質化、利潤率低的泥沼。
在這種被動的大環境下,國產彩電巨頭紛紛出招,TCL、海信、長虹、康佳先后加入了風險極大的液晶模組或等離子面板的投資競賽中。一向投資謹慎的創維除了拿出2億多元參股了廣州LGD(LG Display)液晶模組工廠外,美國消費電子巨頭蘋果2003年打造的“iPod+iTunes”(硬件+內容下載網站)的模式也引起了創維的注意。
蘋果的iPod與彩電有幾分相似之處,都是第三方的內容播放工具,擁有相似的產業鏈條:內容生產商制作內容,之后消費者通過播放工具接收內容。而傳統的MP3或是彩電都是通過售賣硬件產品來獲得利潤。蘋果的成功讓創維看到了另一種模式的希望。
2006年10月,創維與國內第二大U盤生產商朗科投資1000萬元(雙方各占50%)建立了高清影視節目下載網站“酷開網”。寄希望于借助內容帶動創維的銷售。兩年過去了,創維拷貝的“酷開模式”究竟給創維帶來了什么,接下去該模式將走向何方?
行業現狀的困擾
中國的彩電行業原本是個單純的傳統行業。在2000年全行業虧損前,中國彩電企業的操作模式基本都是采購國產彩管組裝生產,并建立龐大的營銷和服務隊伍在銷售終端決戰。這一過程,國內品牌依靠“本土化優勢”取得了對外資品牌的絕對勝利。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外資品牌主導了從CRT電視向平板電視的快速技術升級,并且在完成中國的戰略布局后,開始依靠完全本土化的手段(如價格戰)來向中國本土品牌施壓。這導致了國產彩電行業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挑戰。
從2003年起,國產彩電企業開始朝兩個方向來進行技術升級,以應對外資品牌的壓力:一是數字電視和3C融合領域技術的突破;二是向平板電視領域進軍。
然而中國市場對數字電視和3C融合概念產品的接受程度遠不如對平板電視的接受程度高。于是從2004年開始,平板電視就在中國市場拉開了取代傳統CRT電視的過程。最初國產彩電品牌延續了CRT時代的價格戰,迅速打開了市場,但是在平板電視業務上,很多品牌都是“賠本賺吆喝”。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產彩電品牌開始尋求差異化生存的道路,當平板電視從標清向高清再向全高清升級的過程中,所有的國產品牌的技術升級幾乎是同步的,但是在應用技術方面,創維卻走到了前面。
在發展數字電視和3C融合產品的過程中,傳統的彩電企業越來越多地與IT企業進行技術合作,比如TCL與英特爾聯合創建的3C融合實驗室,以及創維、長虹等與德州儀器的技術合作。與此同時,平板電視時代需要傳統CRT電視巨頭能夠具備IT巨頭的研發和資金周轉速度,這讓創維等國產彩電企業開始朝“IT速度”的目標挺進。
“硬件+模式”內容的嘗試
2005年9月,曾在2001年力挽狂瀾、救創維于危難之中的原創維RGB中國營銷中心總裁楊東文,在結束兩年的創業階段后回到了創維。但展現在他眼前的創維卻已經與兩年前有了很大差異。需要快速反應的平板電視讓楊東文感到,創維想要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具備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于是創維在應用技術方面展開了創新,2005年創維率先將移動硬盤和刻錄功能引入其平板電視產品,而LG電子、索尼等國外品牌在一年后才跟隨其在自己的新品中加入這一功能。然而這僅僅只是個開端而已。
為了提高創維的產品利潤空間,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后,楊東文意識到蘋果創造的“硬件+內容下載”的捆綁銷售模式同樣可以復制到創維的平板電視產品中,一方面這些功能可以讓創維平板電視的單價提高,另一方面可以與其他國內外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
楊東文意識到,這種模式需要找到IT行業的合作伙伴才可以,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私交甚好的朋友——朗科董事長鄧國順。這是一次雙贏的合作,雙方各出資500萬元成立酷開網,通過高清影視內容的下載來促進創維“酷開電視”和朗科的大容量U盤的銷售。
結果證明2006年10月創維和朗科的合作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到2008年8月,酷開網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50萬,同時創維酷開電視占創維平板銷售的比例提高到了80%以上。而創維的酷開電視單品售價也比同行同類產品高出15%-20%,由此帶來的收入增長不言自明。
同時朗科4G以上的大容量U盤銷售數量也在大幅上升,朗科收獲的同樣也不僅僅是銷售數量的上漲,利潤/銷售比率漲幅同樣可觀,因為大容量硬盤的利潤也要高于其他產品。
作為提高彩電產品利潤空間的一種做法,創維與朗科打造的“酷開模式”顯然取得了成功。然而在拷貝蘋果“iPod+iTunes”的過程中,由于中國特殊的知識產權產業環境,蘋果iTunes網站成功的收費盈利模式,對酷開網來說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對于中國的彩電企業來說,近年來在全球4C融合的產業背景下,也有了一些動作。比如說康佳、廈華、長虹等企業都以贊助電影拍攝的方式來拉動各自的彩電銷售。TCL也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然而這些小動作都還只是短期促銷行為。
從全球范圍來看,傳統的家電企業也通過資本方式來完成對內容領域的進軍。比如索尼、GE曾通過并購哥倫比亞、NBC環球直接進入內容制作領域,但該模式投入和風險很大,索尼的娛樂部門至今難以獲得穩定的盈利。
從硬件輻射到內容上大獲成功的蘋果,其音樂播放器iPod不僅依靠其獨特的工業設計和大容量打開了市場,而且依靠2003年4月推出的iTunes音樂下載網站最終火遍全球。
早在2004年,iTunes音樂下載網站就依靠下載每首歌曲收費99美分的方式,迅速獲得了2億美元的收入。雖然之后免費下載音樂盛行,但iTunes的收入仍一直保持著盈利狀態,并大大促進了iPod的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將這一成功的模式也復制到了其2007年推出的iPhone手機中。到今年9月,蘋果為iPhone手機建立的“Apple Store”視頻和游戲下載網站的下載數量已經超過1億次。這意味著蘋果可以從中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
然而蘋果成功的捆綁銷售模式背后,卻有著美國市場特殊的產業環境。美國有著全世界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美國,有很多此前推出免費音樂下載服務的網站因為美國幾大唱片公司的聯合起訴而倒閉。然而在中國的互聯網上有超過95%的音樂和視頻資源是采取免費模式來下載的。
在中國知識產權缺乏保護的情況下,創維與朗科成立的酷開模式顯然是無法做到收費運營的。2006年10月酷開網上線時,楊東文就曾表示,短期內不會采取iTunes的收費模式,而是采取完全免費或是隨創維“酷開”液晶電視贈送的方式。
在酷開網成立的20多個月中,先后購買了2000多部正版電影的版權。為了提高下載速度,酷開網與美國RealNetworks公司合作推出了RM/RMVB格式的高清電影下載格式,還與迅雷軟件一起推出了電影下載工具“酷迅”。
創維和朗科最初的投資在引進大量版權后基本上已經用完,雖然目前雙方仍未作出繼續增資的計劃。但是,由于酷開網開拓的新模式對雙方的銷售促進很大,雙方繼續增資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有其他的彩電企業也在嘗試推出類似的網站來促進銷售。
不過,即便酷開網能獲得新的投資,卻仍然無法獲得真正的盈利模式。而酷開無法像iTunes那樣對內容下載進行收費,對此楊東文表示,收費下載的模式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如果收費將得不償失。
事實上,酷開在收費上已經開始了一定的嘗試。5月初,酷開網宣布將與閃聯工程中心就高清內容與高端播放終端的結合開展合作。其具體合作模式,是在酷開網上開設“閃聯專區”,銷售閃聯高清媒體播放機等硬件產品,并且閃聯提供部分高分辨率的影視大片,作為酷開網內容的補充。而酷開可以從相關閃聯產品的銷售和下載中分得一定費用。
而且由于前期資金使用完畢,酷開網的視頻資源更新已經放緩,而大規模的收費模式又難以推廣,酷開需要著手準備新的內容資源。
再次同質化的尷尬?
雖然創維的“酷開網”很難做到單獨盈利,但是其復制的“蘋果捆綁模式”已經開始在市場顯示出威力,而且其他的國產彩電企業已經開始效仿這一模式。
信息產業部的數據顯示,創維平板電視的銷售量今年前8個月在國產品牌中僅次于海信,而且雙方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更為重要的是,在國產品牌中創維的平板電視業務盈利能力最強,其平板電視的單價比其他國產品牌高出1000元左右,與LG、東芝等外資品牌相仿。
顯然酷開模式對其銷售促進很大,在此刺激下,一直堅持流媒體平板電視的海爾今年3月底也與IT巨頭百度聯合建立了“海爾·百度”高清流媒體視頻搜索頻道。據悉,在雙方聯合投資成立的下載頻道中,包含著“熱門電影”、“音樂MTV”、“電視劇場”、等熱門分類,但與酷開網購買正版電影版權不同,該頻道只是提供了視頻搜索功能。搜索出的內容可以通過海爾的流媒體電視收看,但其內容并非由百度和海爾提供。
這種模式下,海爾只需投入百萬元人民幣,在百度的網站平臺的支持下,加上少量自有影視內容收集即可實現。由于海爾集團與NBA簽署了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因此,搜索頻道得以特別提供NBA賽事下載,這種方式對海爾彩電來說最為劃算,在幾乎沒有大規模投資下,就得以促進了流媒體電視的銷售。
信息產業部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海爾液晶電視的占有率上升到9%。對海爾而言,與百度合作的根本目的依然是為了刺激電視的銷售提供的增值服務。由此來看,硬件與內容合作的模式效果比較明顯。
此外,包括康佳、長虹在內的彩電企業都在探索進軍內容下載領域的辦法,其中長虹與四川廣電還專門成立了移動電視頻道;而TCL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今年9月也推出了具備家庭娛樂互動功能的X9系列新品,通過該產品可以輕松完成家庭生活的“自拍”。
然而對于視頻內容的規范性來說,剛剛涉足內容領域的國產彩電巨頭還面臨著政策監管的難題。
今年2月,廣電總局和信產部聯合下發《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在隨后的3月和5月,廣電總局先后兩次對開展視聽節目服務的網站進行了兩次抽查。3月抽查時,有25家視頻網站受到關停處罰,5月份又有20多家網站被警告。
因而彩電企業本來用于拉攏銷售的內容下載可能面臨著一些意外的麻煩。譬如,“海爾·百度”提供的視頻內容中發現了一些與其他視頻網絡類似的違規的內容,雖然這些都只是為了吸引人氣而設立的論壇或其他視頻網站的內容,但是一旦被廣電總局抽查發現,將可能同樣會被處罰。而這種情況在酷開網的論壇中同樣存在。
此外,這些視頻網站要做到與新影片同步,難度較大。而且大型影片的下載速度仍較慢(一部高清電影下載時間可能要超過5小時),這些問題都將困擾著同類網站的發展。
雖然創維拷貝的蘋果模式在中國市場迅速取得了成功,但當所有彩電生產商都可以提供類似的服務時,他們是否會再次面臨無差異化的尷尬與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