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轉瞬即逝。彼時還是國際市場“門外漢”的TCL,已經歷國際化并購風雨的洗禮,如今以更成熟、沉穩的姿態,參與全球市場的角逐。
不過,當年被并購的湯姆遜、阿爾卡特,只是TCL搶灘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過墻梯”,TCL深知,最終要以TCL的自主品牌去替代,而現在“揚帆”已是時不我待。
并購得與失
TCL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并購的先行者。“復盤”這兩項國際并購,TCL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認為,并購阿爾卡特手機是成功的,沒有海外并購,TCL手機活不到今天。而對湯姆遜彩電的并購,則是局部成功。如果再次選擇,李東生說,仍會做這兩起并購,但做得會更好。
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全球的業務架構,應該是最大的收獲。如今,TCL已組建了一支跨國管理團隊,如TCL通訊副總裁Alain,便是在TCL并購阿爾卡特時加入的法國人。
今年上半年,TCL海外收入同比增長38%,高于整體收入31%的增速。同時,彩電今年一季度沖入全球銷量前三,手機保持全球銷量第七。
“海外人才、渠道、客戶、研發資源的沉淀,會逐步變成TCL的競爭力。”Display 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認為。阿爾卡特3G技術專利,成為TCL手機出口的通行證,便是例證。
有得,也有失。巨額的收購成本,以及一度深陷虧損泥潭,便是TCL付出的代價。由于產業升級,如彩電從CRT向平板轉型,手機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轉型,并購所得的知識產權,相當部分已變為了沉沒成本。
品牌轉換難題
海外并購有助于提升TCL品牌全球知名度,TCL在發展中國家市場,近年一直發展不錯。
哥倫比亞經銷商KALLEY的有關負責人Juan Bernal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2007年開始,TCL-KALLEY已僅次于三星、LG,成為哥倫比亞市場上第三大家電品牌。
但是,歐、美市場每年各有5000萬臺彩電的銷量,不攻克將難以成為真正的“全球品牌”。
渠道依然是最大難題之一。目前,TCL在北美與亞馬遜合作,暫時只在網上銷售。
而在歐洲市場,由于并購了湯姆遜、阿爾卡特,TCL發展相對較好。TCL集團副總裁兼TCL多媒體CEO赫義向記者透露,幾年前,在歐洲,已開始湯姆遜與TCL雙品牌并舉,TCL已占歐洲這兩個品牌銷量的20%。
不過,他也表示,由于歐洲各國風土人情不同,很認老牌子,TCL品牌要真正“滲”進去,還需時間。
北美市場,TCL曾借湯姆遜旗下的RCA品牌“打天下”。后來,RCA品牌被擁有者轉賣,TCL突然丟失了這一根“拐杖”,北美訂單損失了不少。
痛定思痛,即使湯姆遜、阿爾卡特品牌授權期限還有十年左右,TCL也必須未雨綢繆。
今年,TCL加大品牌投入,冠名了美國好萊塢的中國大劇院,還在《鋼鐵俠》、《云圖》等好萊塢大片中植入廣告,并且推出LOGO的彩色輔助圖形,塑造年輕化、時尚化、國際化的新形象。這帶來一些效果,一些海外經銷商,會因鋼鐵俠的形象,把TCL電視放在顯眼的位置。
而去年投產的華星光電,讓TCL成為中國唯一一家擁有從液晶面板、模組到彩電整機完整產業鏈的彩電企業,這也給TCL的海外業務推進增分不少。
還需產品支撐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高級商務專員于治璞認為,家電進入微利時代,歐美又是成熟市場,競爭格局穩定,必須有新的技術和產品做支撐,才能打響自主品牌。
張兵也認為,TCL的成長性可以預期,但是還需提升供應鏈效率。打造全球品牌,必須資源整合,掌握面板資源是重要的砝碼之一,但如果面板業波動,也可能成為負擔。至于娛樂營銷,短期有效果,但別人也可以模仿,因此還要夯實產品、供應鏈的基本功。
在發展中國家市場,TCL早已嘗試“當地建廠、當地組建分公司”的做法,并小有成效,比如在越南。
在難度最大的歐美市場,TCL完成國際化并購之后,也在摸索新的運營模式。如,在歐洲開創的“無邊界集中模式”一直運營至今。這一模式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將運營后臺搬回中國深圳,以降低成本;二是聚焦前50名重點客戶,提高供應鏈、物流的效率。
“歐洲,已經找到感覺,即使虧損,也是可控的。”一位TCL內部人士說,仍放在歐洲的人員則包括產品策劃經理等,一般情況下,中國工廠會根據歐洲的訂單進行生產,然后散件出口到TCL波蘭工廠(并購湯姆遜的戰利品之一)來組裝,再運到歐洲各地市場。
赫義已經意識到,產品是核心。明年TCL在海外將推110英寸液晶電視、TCL愛奇藝TV+智能電視等新品。他透露,利用TCL的產業鏈優勢,將加強與全球從芯片到娛樂內容的上下游產業鏈的資源整合,來創新產品和打造產品的性價比。
一位知名中國家電企業的海外業務負責人提醒說,TCL的國際化比較積極,但還缺乏適合不同市場的產品,在終端銷售的優秀產品不多;對海外渠道建設,還沒有落到實處,以為與當地大公司合作就可以了;國際化欠缺全局的清晰方案,而聯想收購IBM筆記本業務后,從一開始就將聯想品牌植入Thinkpad的產品和渠道,值得借鑒。
于治璞建議,TCL要不斷推出自己的創新技術和產品,并借力被并購企業的渠道和資源,大力推進自己的品牌,才會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