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到底是不是合格產品?這個問題一度惹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趁一次到浙江大學講學的機會,我了解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按照中國的產品標準,包具必須配一個標牌,以標明產品的材質成份。但LV起初以這不是國際慣例為由,拒絕接受浙江省工商局的處罰,并且關掉杭州的門店以示抗議。最終,LV高層改變態度,親自到浙江省工商局接受處罰,接下來便是我們知道的LV公開道歉。
毫無疑問,浙江省工商局關于LV不合格的認定是建立在中國產品標準上的合法判斷。
那么,LV為什么不愿意掛上那個小小的標牌呢?真的是因為國際慣例嗎?有一種理解是,中國之所以要求掛上標牌,正是因為很長時間以來,消費者無法分辨所謂的真皮、頭層皮、二層皮、復合皮和人造皮,小小的標牌具有驗明正身的作用,而LV的包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皮,掛上那個標牌等于不打自招:我是人造革。
經此風波,LV會不會銷售大降,從此一蹶不振?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事情絕不會如此發展。
一來,消費者愿意以數倍的代價,甚至甘愿排隊、填表求購LV,買的并不是一個包,而是品牌,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情感的滿足,至于它是不是真皮,并不在意。就象施華洛世奇,其昂貴的身價源于品牌所蘊含的價值感、炫耀感、設計感、時尚感,而不是人造水晶或者玻璃的價值。
二來,就像蘇丹紅事件、砸大奔事件、哈根達斯小作坊事件并沒有讓肯德基、奔馳和哈根達斯就此倒下一樣,大品牌總是能表達出超強的品牌韌性。究其原因,無外乎品牌根基深,危機處理公關能力強,自我修復機制實力雄厚,因此常常被用“貓有九條命”來形容。
LV沒有標牌,它就是不合格產品。但是,就算它是不合格產品,仍然無法阻擋名流淑媛們的采購熱情。
相比之下,中國品牌還有太多的差距需要彌補。據國外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人如果發現他們購買的奢侈品印著“MADEINCHINA”,80%以上會感到“價值感降低”。
這樣看來,沒有標牌是看起來不行,但沒有品牌才是真的不行。中國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一定要有樹立品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