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會計信息失真會給國家和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宏觀會計信息失真,會掩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隱患,使國民經濟發展所需的正常運行環境受到破壞,影響利益分配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基層會計信息失真,使微觀主體無法掌握實際情況,造成決策失誤,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潛在的危機。同時,會計信息失真必然造成管理混亂,為經濟犯罪活動提供方便,滋生腐敗,并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二、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1.社會壞境因素分析
我國正處在從傳統的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階段,原有的觀念狀況未能隨即提升到相應的高度。一方面,缺乏市場交易規則的自覺約束;另一方面,又缺乏法律規范的強制約束。會計信息的造假乃至于欺詐,也是依托了這樣的社會背景支撐,蔓延成一種共同性的社會頑疾。遭到虛假信息侵害的公眾在現實中得不到有力的保護,更加助長了會計信息虛假的嚴重程度。
2.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學因素
利益的驅動是會計造假的源動力。經濟利益是最常見的造假動機,是造假者最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造假者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間接的、現實的或潛在的經濟利益,另外對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鋌而走險,不顧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突出地表現在他們對暴富的渴望,對物質財富和富足生活的羨慕,對出人頭地的向往。而當這一切不能通過正常渠道獲得時,就不得不依靠做假賬來改變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格局和分配關系,改變衡量其政績的各項經濟指標。
3.產權結構與管理缺陷因素
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產權中各行為主題存在不同的利益驅動,法人產權管理結構中相互制衡機制失效。
法人制度和公司制度的推行,為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奠定了理論和操作上的基礎,但國有獨資公司和產權主體多元化公司中的國有股權所有者缺位問題依然存在。各級政府部門、國有控股公司以及各類國有產權代表,雖然通過一定的方式被明確為國有資產的投資主體、履行資產所有者的職能,產權關系也有了明確的界定。但他們仍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只是國有產權代表外在形式上的更替,各類國有產權背后仍然缺少所有者真正嚴格的監督和硬性約束。國有資產所有者在實質上依然虛置。
另外,國有企業產權主體的差異化,使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行為特征,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各行為主體利己的動機是普遍的。在信息不對稱、監督與約束軟化時,就有可能將這種利己動機轉化為現時行為,會造成受托人之間的“合謀造假”。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高管人員的選擇大多依靠行政渠道,法人產權管理結構創新阻力大,權利制約和監督乏力。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探討
1.完善公司產權制度
要形成以財產所有權分散化為前提的多元所有者的產權結構;形成具有民主程序特征的集體產權結構;形成剩余索取權與控制管理權相分離的產權結構;形成剩余索取權可轉讓的產權結構。對于上市公司的產權現狀而言,主要問題表現為國有股股東實際缺位,以及股權的過分集中。相應地,應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設立純經濟性而非行政性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以解決上市公司國有股股東實際缺位問題。其次,解決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以營造其有效運作機制。最后,應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監控機制,以加強監控者對公司管理層行為的了解,提供其信息收集、評判能力,以及增加其監控手段。
2.完善監督機制,強化會計監督
(1)完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強化會計監督、會計監管制度。同時要加強對財會人員的培養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使其能正確有效地實施會計監督,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2)建立健全監督制度。企業應分別制定日常監督,臨時監督,事前、事中、事后監督及跟蹤監督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實,使會計監督工作做到經常化、制度化。通過健全企業的內部會計管理監督制度,實現會計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3)外部監督要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監督體系
各級財政、稅務、審計機關要依法對企業加強財務檢查和審計監督,各級主管部門應負起責任,對所屬單位的會計人員業務上進行指導,核算上進行監督、檢查,對查出的問題必須予以糾正,對弄虛作假、違犯財經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對有關人員予以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發揮審計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
3.重視傳統文化與會計制度的協調關系,健全企業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
首先要在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設計上下功夫,把可能存在的漏洞都堵死,使之無空子可鉆。通過健全企業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實現會計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4.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會計職業道德的實施主要依靠會計人員的道德感和思想覺悟,因此會計職業道德的制定不宜由政府直接出面進行,而應該由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學會等民間組織、中介機構來制定、頒布于監督實施,實現會計行業自律。
會計信息失真成因分析及對策
- 本文分類:財務稅收
- 本文標簽:會計失真對策
- 瀏覽次數:21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2-10 00:24:19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cw/9781
- 上一篇 > 財務管理者的三個錯誤
- 下一篇 > 會計謹慎性原則實際運用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