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產品或勞務的價格在市場交換中決定并最終形成,國民經濟中各產業部門通過不斷地向社會提供有效的產品和勞務而獲得存在價值。一個產業,凡是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就應當具有充分的產業價值,在持續的市場需求和消費選擇面前,產業之間具有市場的平等性和合理的獲利權利。若以需求持續、價格真實、成本公允、投資自由為行為前提,那么在一定時期內,產業的營利狀況應當是均衡化的,低于社會平均利潤的產業部門的資金就會流向具有超額利潤的產業部門,出現馬克思所闡述的“部門利潤平均化”。
然而在我國的產業部門當中,由于行政壟斷、市場準入制度、所有制歧視、價格的政府管制以及一波接著一波的“宏觀調控”,使產業之間紛爭不斷,營利分化劇烈,價格信號失真,資金與資源難以在產業間流動,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果瓜分和盤剝過度,有的重要產業因受到高度管制而持續陷于虧損,市值不斷蒸發,經營舉步維艱,產業價值嚴重失衡。可以說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不僅僅是通脹風險,結構失衡風險,更大的風險在于產業價值失衡所帶來的根本性風險——某些產業部門的崩潰所形成的連鎖反應。
產融獲利冰火兩重天
我國自2010年以來為抑制房價過快上漲而動用了一系列貨幣手段,不斷地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收緊流動性,不斷地提高存貸款利率以抑阻投資過猛和經濟過熱。調控的結果只能用混亂來表達更為確切,CPI并沒有像預期那樣趴在理想線下,而是沖向了歷史新高,房地產投資并沒有下降,房價也沒有回落,倒是制造了金融短缺和實業部門的經營沼澤。
眾所周知,我國實體經濟部門一直以來就是自我積累不足,股權融資較弱,過重依賴于金融部門的貸款資源。在發展較快、資金密集、負債率較高的基礎產業,貸款利息構成了該產業的重大成本要素,對營利影響十分直接。持續的一刀切式地加息結果,是將實業部門的利潤直接轉移到了金融部門。據《中國上市公司業績評價報告》,2010年末銀行業A股上市公司共16家,營業收入比去年增長26.23%,凈利潤卻同比增長了33.33%,凈資產收益率在17%以上。2011年上半年,金融業更是業績驕人,根據2011年銀行業的中報數據顯示,民生銀行凈利潤139.18億元,同比增幅為56.98%;農業銀行凈利潤665億元,同比增幅為45%以上;浦發銀行凈利潤128.8億元,同比增幅為41.83%;招商銀行凈利潤185億元,同比增幅為40.12%;深發展、光大等銀行的凈利潤增幅都在35%以上。從中報可以看出,上述金融機構凈利潤的強勁增長,主要得益于凈息差收入大幅增長,其次歸因于中間業務收入的增加。
實業部門的營利確是另一番景象;2011年上半年,整個鋼鐵行業實現利潤563.74億元,同比增長不到60億元,銷售利潤率僅為3.14%,行業虧損面加大;比較好的化工行業、中央企業合計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4.6%,也遠低于最差銀行的業績增幅;房地產業截至今年8月11日,滬深兩市共有47家發布了業績預告,其中有23家業績下降,利潤下滑嚴重;再看電力行業,據中電聯統計,今年上半年,五大發電集團電力業務合計虧損66.5億元,同比增虧50.9億元,其中上半年火力生產虧損153.8億元,同比增虧95.2億元。盡管發電量同比增長在10%以上,但仍出現了中國電力產業獨有的“增量又增虧”的極端市場狀況。虧損的源頭有二,一是煤炭行業的限量保價、不斷提價,二是金融行業利息不停上浮,二者共同發威,將發電行業的利潤基本擠壓至“地板”以下。
物價管控失當
我國目前仍對一些重要產品實行政府定價并進行嚴厲的價格管制,包括金融產品的價格、電力產品的價格、成品油的價格等。但價格管制的出發點和政策結果卻讓業內人士看不明白:允許電煤價格隨意漲價卻嚴控下游發電產業的上網電價和熱價;允許土地價格在土地市場上隨行上揚卻又全力控制房價;不斷上調貸款利率和人工成本卻又十分憂慮物價上漲,向許多企業約談價格,提醒和告誡其勿輕易漲價;水資源、天然氣、電力產品十分短缺但市場價格又控制得過低,使資源節約難以產生經濟機制的約束。
以發電行業為例,電煤成本和資金成本占其成本的85%以上,屬于資金密集、產業關聯度較高和營利較低的產業部門。今年以來,電力行業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不斷的承受煤價上漲、利息上調給生產經營和電力保供造成的巨大壓力。雖然4月份部分省份上網電價略有微調,但很快被煤價上漲所淹沒,無法扭轉電力產業的經營困境。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今年1~5月份,火力生產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4億元,同比下降52.4%;同時貸款利息持續上調,銀行又在基準利率上要求上浮10%,利息支出加劇,債務周轉困難,行業信心嚴重受挫。與各主要上下游產業相比,電力行業是其中收益水平最低、上市估值最差、經營壓力最大的行業。電力行業實現的利潤總額不足煤炭開采洗選業、石油天然氣開采行業的1/3;行業銷售利潤率僅為3.2%,僅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的一半左右,不足煤炭行業的1/4,僅為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的1/12左右。發電行業這頭老黃牛,以高昂的煤價支出,使上游大小煤企賺的缽滿盆盈,以巨額的利息支出,使銀行業業績持續增長,以低廉的電價供給諸多成份的高耗能企業用電,以凈資產損失和市值縮水為代價對全社會進行“行業補貼貢獻”。電業行業是國民的經濟基礎行業,是滿足全社會能源剛性需求的重大產業,其生存價值和市場貢獻理應受到尊重和認同,問題出在了價格管制的失當上。價格是產業之間利潤的調節器,也是產業價值得以實現的關鍵一環,管電價不管煤價,還必須保證供電安全,管制手段缺乏彈性,導致市場信號失真,產業盈利失去市場公允,產業價值厚此薄彼,傾斜嚴重。
業內專家反復呼吁,要在體制、機制上徹底解決“計劃電”與“市場煤”的行業糾結,使電力產品價格和煤炭價格均按照資源型產品得到市場認同。前提是承認電力是產品而不是社會福利,即便是帶有福利性質的居民用電也宜實行基礎電價加階梯式電價的確價機制,有錢人多耗電應當支付更高一點的電價。這些具有重要價值的建議都在CPI的恐慌中而被束之高閣。
慎防高利貸對經濟的盤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沉痛教訓告誡我們,過分發達的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危害極大,如果本末倒置,將實體經濟置于虛擬經濟的過分瓜分、掠奪和盤剝之下,那么經濟震蕩和危機時刻都可能爆發。
中國自古就有“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無商不活”之說,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后也強化回歸實體經濟。縱觀變革 開放以來的路程,產業之間和諧關系在于互利共存,我國的金融體系一直依賴于服務實體經濟而得以不斷完善與繁榮。當前利率政策的傾斜使行業利潤過多向金融業轉移,并不是宏觀調控的初衷。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防止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啟用的是單純的貨幣工具,即抽緊流動性和不斷調升利息以遏制投資過快增長,然而這頻繁的加息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實業部門的成本壓力,有關機構所進行的“加息壓力測試”,選取的樣板都是高收益行業,而沒有對中小企業和其他營利能力較弱的行業進行科學的判研,以致于出現欲速則不達的政策效應:CPI并沒有因為加息而下降,反而因為加息而上升了;中小企業虧損加劇,融資難問題十分普遍,受價格管制的實業部門虧損進一步加大,金融部門盈利大幅度提升;越來越低的實業投資收益率和越來越高的金融信貸收益率,誘發了全社會的金融投機行為。今年7月份人民幣存款銳減6687億元,愈發火爆的民間借貸成為存款轉移的重要去處。民間資金四處混戰,高利貸行業欣欣向榮,許多中小企業無奈融資,比以往更加依賴“地下金融”,大量的民間資本從實業撤出,從房市、股市撤出,紛紛轉向高利貸行業,并吸引了境外熱錢的瘋狂涌入。學者鐘偉指出,“金融資本的利潤,根源上都是來自于對產業利潤的分享,甚至盤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