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告圈里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不是廣告主(花錢的),也不是廣告代理商(掙廣告主的錢);他們不做創意設計,不做策劃提案,不做 品牌管理 ,也不做活動執行;他們雖然不用像廣告人那樣天天加班到深夜,但他們卻天天圍著廣告主和廣告代理商轉,想方設法地融入廣告主和廣告代理商構建的廣告圈里中,并成為他們的朋友,進而成為合作伙伴。 他們天經地義地認為自己是廣告圈里人。然而在早些年,廣告主和廣告代理公司似乎都不買賬,他們叫這群人是“賣廣告的”、“跑廣告的”。
他們目前多數工作在媒體(電視、戶外、雜志、報紙、廣播、互聯網、新興數字視頻媒體等)的 銷售 崗位上,或者是媒體代理公司的銷售崗位上,依托某些強勢媒體平臺,這群人有時候也會傾向于稱呼自己為“媒體精英”。
早些年廣告市場剛起步的時候,這群人是最被人瞧不起的,他們所在的部門沒有底薪,名片要自己印,電話費要自己掏,沒有固定的辦公桌,他們所有的收入全都依賴于賣來廣告費之后單位給的提成,所以那個時候廣告部在所有部門里面是最低等的部門。
這些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昔日“賣廣告的”、“跑廣告的”逐漸富裕起來。說來也巧,從大學畢業到現在8年的時間,有7年泡在了廣告圈里,而在這個圈子恰巧又是“賣廣告的”、“跑廣告的”。7年來,看到了身邊為數不少的人富裕起來。給大家講講我身邊這幾個人的故事。
馬哥大學學的是體育運動管理,一般來說,畢業后應該做體育老師,可是由于大學的實習原因,卻陰差陽錯地進入了廣告圈,進入《南方周末》做廣告業務員,負責3C行業,恰巧趕上了互聯網和3C行業的發展浪潮,所以客戶幾乎是跑一個成一個,區區幾年的時間就掙了數百萬的提成,后來報業集團領導提升他為華北區副總經理,變相降低收入,年收入也就50多萬,再后來他去了美國,在一家在美國運營的內資家居公司做了老板,管理起了美國人,不亦樂乎。
丁總是個很有闖勁的人,靠 中央電視臺 3套《周末喜相逢》廣告代理掙了不少錢,后來與金象大藥房合作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大藥房連鎖展示網絡,以此來切醫藥產業的廣告費,無奈由于國家對醫藥業廣告的政策限制,最后這個項目暫時擱置,后來他帶著幾個“賣廣告的”,自己成立了“拓佳廣告公司”進入華東地區的“電梯內廣告”市場,憑著自己的老客戶支持,短時間內樹立了華東地區的電梯廣告市場地位,但好景不長,由于投入門檻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物業成本上升但營業收入一直在降,在各大電梯廣告經營公司你死我活的時候,原微軟中國副總裁譚智卻攜框架傳媒四處開始收購工作,拓佳廣告就這樣被納入了譚智的旗下,當然這筆交易丁總落了數千萬的收入和為數不菲的期權,而被他帶去的小兵們也受益于此次收購,立馬獲得了近百萬的散伙費。丁總賣掉拓佳之后,又發展了高速公路大牌項目,拿下 武漢 等城市的高速路牌的經營權,再一次把公司賣給了框架傳媒。然后,他又迅速切入健身場所資源,建立了律動傳媒,組建了全國健身場所燈箱及視頻廣告網絡,又把它成功地賣給了分眾傳媒,原有公司更名分眾律動。如今他繼續與譚智一塊共事,經營著他的廣告生意。由于他運作的公司接二連三地賣給分眾傳媒,他被外界媒體稱為江南春的“初雕工”。
小徐是我在《經濟觀察報》工作時華東分公司的銷售,伴隨著《經濟觀察報》的高速成長,他迅速成為 財經 類媒體的銷售高手,與眾多華東國際公司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系,適逢航美傳媒融到 風險投資 ,被人挖過去做了華東客戶總監,僅僅工作不到1年的時間,航美傳媒就 上市 了,他憑借優異的業績和不錯的人脈也拿到了公司的原始股,如今他早已百萬富翁了,并持續走在邁向千萬富翁的路上。
身邊類似的故事很多,如今廣告圈里,有越來越多的創意人、策劃人、品牌管理人員轉行做媒體銷售,他們開始喜歡上這個行當,每當別人問他們,“你是做什么的”?他們自豪地回答,“我是賣廣告的”、“我是跑廣告的”。
(作者為第一財經傳媒《第一財經周刊》客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