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生態和科技感的碧桂園總部就位于這里。每天,從這里發出無數指令,通往全國各地以及馬來西亞這些海外城市;上萬碧桂園員工在這里工作,也享受著這里便捷舒適的生活。
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就出生、發家于這里。而今,他的事業繼承人、二女兒楊惠妍、三女兒楊子瑩也擔任碧桂園董事,協助父親打理這家公司。
但楊國強的雄心,絕不僅僅是偏居一隅,而是要放眼全球,做房地產業的“老大”。
他表現出了不同于中國其他家族企業控制人的慷慨和大度,從2010年起一步步推行了經營管理架構變革,實踐內部合伙人計劃,努力淡化家族化標簽,避免由于家族裙帶關系所帶來的公司變形。
股權和管理之變
在2007年上市之前,碧桂園一共有5個自然人股東,楊惠妍(代表楊國強)占股70%、楊二珠占股12%、蘇汝波、張耀垣、區學銘三人各占6%。
這也成為了此后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股權格局,通過離岸公司,5位股東間接持有 “碧桂園控股”的所有股權。
根據《福布斯》發布的《中國現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企業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歸家族所有,且至少兩名及以上的家族成員實際參與了經營管理即為家族企業。
盡管目前碧桂園14名執行董事中,莫斌、朱榮斌、吳建斌作為職業經理人席位上升,楊氏家族成員及創業元老席位下降,但楊氏家族仍然控制著碧桂園60%左右的股份,家族味道濃厚。
不過,楊國強對待職業經理人的態度,要比其他家族企業開放許多。引入中建系的莫斌、吳建斌之后,楊國強放手讓他們主導了公司管控體系和內部合伙人制度的變革;引入朱榮斌,則放手讓他主導一線城市業務。
放權的好處顯而易見:2014年4月碧桂園從中海挖角吳建斌接替伍綺琴,出任碧桂園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當年,碧桂園在海外融資的利息從10%多直接降到了8%左右;引入三斌至今,碧桂園已突破規模瓶頸,直指2000億銷售。
在吳建斌看來,碧桂園能實現千億的逆襲,與楊國強的心胸和魄力分不開。
此外,碧桂園還引入了多名博士生,在內部培養管理人才,建立職業經理人的梯隊。
而去年中國平安的入股,第一次改變了碧桂園過于集中的家族控股。2015年中期報表顯示,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會副主席楊惠妍的持股比例為53.6%,中國平安以9.9%的持股比例,成為碧桂園的第二大股東。集團執行董事楊二珠則持股約4.51%。
平安的入股,更像是為碧桂園插上了一雙翅膀,在地產金融化的趨勢下,讓碧桂園的未來有了更多的可能。
但碧桂園股價表現一直沒有太大起色。Wind數據顯示,碧桂園2014年(4.79PE-8.51PE)和2015年(4.55PE-7.55PE)兩年的市盈率幾乎處于同一區間,相對上市初期,大股東楊惠妍的身價已大幅縮水。
今年起,因不滿于長期低迷的股價,碧桂園董事會持續回購公司股份,截至2016年5月4日,已回購股份30次。
家族企業的不同路徑
與同為“廣東五虎”的其他四家房企相比,在股權結構和管理方式,甚至是業績上,碧桂園已經跑在了前面。
恒大與雅居樂仍然是老板的“一言堂”。根據香港交易所數據,恒大董事長許家印持有權益的股份數占恒大地產已發行股本的74.33%,雅居樂董事長陳卓林家族持股數則占雅居樂已發行股本的約63%。
更為關鍵的是在公司治理上,董事會和管理層多項事務幾乎是老板一個人說了算。
但是,兩者的處境卻截然不同。2015年恒大以2013.4億元的銷售額邁入“兩千億軍團”,核心業務利潤173.4億元,同比增長16.7%。而雅居樂2015年凈利潤同比跌54.8%,為23.02億元。
合生創展也是業內聞名的家族企業,其董事長朱孟依持股比例55.01%,其子朱一航的持股比例也達到了17.55%。
但是,這家曾被王石評價為“地產航母”的合生創展,近幾年卻是迅速隕落。2010年至2015年,合生創展銷售額分別僅為110億、99億、116億、112億、53億和99億元。
知情人士指出,朱孟依把他的很多資產都裝到了珠江投資里面,而地產板塊已經不是其業務的重點。
在2007年以161億元銷售額排名房企第四位,僅次于萬科、綠地和中海,一度居于“華南五虎”之首的富力地產,其聯席董事長張力和李思廉共同持有的股本數量也占到了65.54%。但因為戰略選擇的屢屢失誤,在左手商業地產與右手住宅開發的互博中牽絆住自己,淡出了一線地產開發商的隊伍。
在華南五虎之外,龍湖地產也是家族企業。其董事長吳亞軍的最新持股比例為44.32%,公司前十大股東中有多個長線基金和機構投資者。相比碧桂園,龍湖創始人吳亞軍在去家族化上更早且走得更遠。
上市前,龍湖便已刻意“去家族化”,吳亞軍的前夫蔡奎徹底退出公司管理層,2011年,她本人也不再擔任CEO,僅擔任董事長,更偏重于中長期的規劃、投融資業務。
除了上述調整,與碧桂園相似,龍湖地產為了適應公司升級發展需求,不斷補充和重構了人才團隊。
吳亞軍希望,龍湖能擺脫創始人和創業精英的影響,成為一個深度機構化、持續發展的組織。
碧桂園的另類,讓這家公司隨著股權制度的改善和合伙人制度的不斷成熟,可能沖向一個個新的高度。
但從公司治理結構上,碧桂園仍然不能與萬科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公司,或者阿里那樣的合伙人企業相比,碧桂園雖然在股權結構和管理架構上作出了“讓步”,但仍無法完全回避“家族企業”的弊端,在建構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方向上,還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