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樓渡難,松下并不是第一個。
3月12日,松下電器以5.36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其位于東京的總部大樓。根據協議,未來10年松下電器將以租賃形式在該大樓繼續辦公。松下電器表示,此舉是為了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
受到韓、中等國消費電子公司的沖擊,這家行動緩慢的老牌公司近幾年陷入了持續的虧損。2011與2012財年,松下電器分別巨虧94億美元和96億美元。如今,在這家狼狽不堪的企業身上,人們已經很少看到當年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影子。
進取
沒有人會想到,面對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少年“經營之神”居然做了逃兵。
這還要追述到幸之助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外打工的父親要他到大阪當學徒。于是,年僅9歲的幸之助來到大阪,在一家自行車店做了六年學徒。六年的點滴磨練塑造了幸之助一生的特質。有一次店內員工集體照相,幸之助沒能趕上,竟然因此哭了起來。見此,老板娘專門帶他到照相館補拍。直到晚年,幸之助還十分珍愛這張與老板娘的合影。老板娘的仁慈使這位困苦少年深受感動,更影響了之后他對待員工與社會的態度。
1910年大阪市開始開通電車。17歲的幸之助看到了電氣的未來。他單純地認為,有了電車,自行車的需求就會減少。于是,他選擇了偷偷離開。隨后,他進入一家電燈公司做電工助手。三個月就被提升為工頭。1917年,24歲的幸之助已經成為公司的檢查員,但他對這份別人羨慕的監督工作并沒有多大熱情。
創業源自一次微小的機會。通過琢磨,幸之助做出了一款新型的燈頭插座。憑直覺,他深信這款插座有廣泛的用途,但是,上司否定了他的發明。年輕氣盛的幸之助辭了職,湊了200日元,招來內弟井植歲男(三洋電器創始人)和幾個年輕人,開辦了自己的小作坊。
最初,他們到各個電器店去推銷,可費盡口舌只賣出去100多個,收入10日元。正當一籌莫展之際,接到了一筆制作電風扇底座的訂單,買家承諾只要做得好還會后續訂貨。于是,他們開始沒白沒黑地趕制,完成了首筆訂單,形勢得到了扭轉。
終于,新式燈頭插座得到了大阪市場的認可。但問題接踵而至。當產品進入東京時,東京的店家通過壓價甩賣,試圖把他們排擠出去。沒辦法,幸之助來到東京,拿著地圖,一家一家找 銷售 商談。為了省錢,他都是坐夜班車到東京,奔波一天,再坐夜班車返回大阪。終于,小作坊渡過了又一難關。
創業維艱讓幸之助明白了,產品好之外,市場承認和用戶滿意也非常重要。
1923年,幸之助用新型干電池制造出彈頭型自行車燈。為了促銷,他把產品寄放在自行車店,開著燈演示,看到底能亮多長時間。這一舉動吸引了大量購買者。原來“從制造商到銷售商到顧客”的銷售順序改變為“從顧客到銷售商到制造商”的訂單模式。新的經營方式誕生了。
上世紀30年代初的大蕭條襲擊日本,多數企業都在裁員,松下的銷量也僅存一半。公司高層來找幸之助商量裁員問題。經過認真考慮,幸之助提出:工人一個不裁,工資一分不減,但產量減半,全體動員從事銷售。兩個月后,庫存消化完畢,松下的生產恢復了正常。
日本戰敗后,松下電器被列為清查對象,幸之助也因制造軍品被撤銷職務。松下工會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簽名請愿運動,要求幸之助留任。經過數年交涉,幸之助終獲留任。但松下電器已經長期生產停滯,幾近破產。這一次,幸之助不得不做出裁員決定:公司由1.5萬人減少到3500人。這也是幸之助一生中唯一大面積裁員。
1956年后,松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幸之助當時計劃五年內營業額翻四倍,即由200億日元增加到800億日元,最終達到了1000億日元。此后數十年,從白電到廚衛、從音箱到建筑裝修,松下成為日本甚至世界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