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E25班“行動組”
于2017年7月-22-23日,在北京大學英杰商學院的兩天學習,由朱少平老師主講的“經濟形勢與私募股權投資實務分析”課程 ,讓我們再次明確了私募的概念,區分了與VC的不同,總結了私募核心:募資投股,募投管退。以投行中實際案例為證,從國際經濟形式到國內經濟發展趨勢講起,再從企業應該插上金融翅膀,實業與金融兩條腿走路問題談起,重點講述了PE的特點、操作的組織形式及注意問題,以及對實業企業如何插上金融翅膀,在私募股權與私募融資中為中小企業找到發展的機會,把握發展的機遇等等準確、專業的剖析。學習到內容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也很多,在此,我單一對經濟新常態形勢下,私募對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的意義談一點點心得,僅供大家交流和探討。
30年的改革,我國市場經濟得到高速增長,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其數量已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工業總產值和利稅分別占60%和40%,每年出口創匯占60%,為社會提供75%城鎮就業機會。民營中小企業以靈活快速的決策機制,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資金一直是制約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最突出、最普遍的問題就是融資難,企業難以獲得流動資金、技術改造以及基本建設所需資金。在四種融資方式(即公募股權融資、公募債權融資、私募股權融資、私募債權融資)中,對大多數創立時間不長、資產規模不大的民營中小企業來說很難通過私募債權融資獲得銀行貸款;公開發行債券又要求企業具有很高的資格,一般只有大企業才能滿足這種資格;民營中小企業一般也達不到國內外交易所上市的門檻,即使達到上市條件要求,企業也要承擔高昂的上市費用,現金流緊張的這些民營中小企業是難以應付的。相對地,私募股權融資對民營中小企業的資格要求最低,投資人愿意承擔風險,他們奉行的是高風險、高收益的理念,允許一些項目失敗,通過其他項目的高收益來覆蓋這種損失,具有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更容易得到私募股權投資者的關注。
從風險收益對等考慮,私募股權融資更適合民營中小企業,私募股權投資客觀上填補了銀行信貸和證券市場之間的空缺,在民營中小企業在解決融資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發揮的協同效應能幫助企業改善收入、成本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私募股權投資能夠同時緩解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所面臨的資金和管理雙重需求瓶頸。選擇私募股權融資應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從私募融資的特征和優勢看,選擇私募融資方式是利大于弊。雖然說公募融資是證券性募集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對民營企業創立到上市的各個發展階段都具有重要意義。概括地說,私募融資對民營中心企業發展的作用和意義總結如下:
1、能夠分擔民營企業設立時的一部分創業風險。每個民營企業都必經初始融資階段。在初始融資階段,創始人以及未來的管理層通過投入私人資本來創建企業。但是由于人數少資金有限,有好的創業企劃而苦于資金不足,為實現預想創立目標, 除由有限的幾個特定投資者投入資金外,還可以向周圍對自己信任和對創立企業有信心的投資人私募。這樣就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即使遭遇風險 也會被分擔。
2、私募融資更適合高成長型企業的規??畿S發展。如果企業有較高的成長性,或者可以向投資者證明在將來會具有高成長性,可以積極采用私募方式進行融資。這樣能省去行政層層審批和繁雜的 手續,融資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包括中介費用在內 的融資成本也會相對減小,還大大減少了管理層所投入的精力。而且除資金注入外,新股東的進入, 給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股東的資本市場、生產銷售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資源能使企業迅速成長,這對企業的影響是積極的。
3、為民營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提供資金支持。對于尚無法滿足銀行貸款條件和上市要求的民營企業來說,要想提高產品研發能力和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融資難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難就難在金融部門對民營企業的信用、規模、贏利可 能性和擔保等方面的限制。私募融資則能夠突破這些限制,并能通過協議主觀地確定投資收益,吸引投資人投資。 先私募融資再股票上市成為民營企業壯大的秘訣。從積極內容上看,民營企業先私募融資然后再謀股票上市無不是最佳途徑。
當然,以我國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的現狀分析為起點,運用風險管理的程序與方法,從宏觀和微觀兩大角度分析私募股權融資也同樣存在的風險,包括政策法規風險、經濟風險與市場風險等宏觀風險和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等微觀風險,在收益與風險中權衡利弊,也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能與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信息共享、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