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學府聆聽大師經典,在腦力激蕩中集萃觀點。在后E,每一次精彩絕倫的課程都能引發同學的思考,每一次感受的記錄又將是教學相長的最好機會。
3月17-18日,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葉小文和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兩位后EMBA教授分別為后E 17班的同學們講授了《中國文化與強國之夢》和《走進音樂的世界》,同學們受益良多。
課堂隨想
以下為天津光電通信集團董事長孫衛東,樂浦集團中國區經理張欣,飛利信(股票代碼:300287)常務副總裁高波三位后E 17班同學的課堂感悟。
孫衛東
天津光電通信集團董事長
后E 17班同學
第一次見到葉小文教授是在去年后E的開學典禮上,其洋洋灑灑、自信詼諧的談吐舉止,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月17日,我走進課堂,第二次看見葉教授時,他正以一位著名大提琴手的身份接受主持人采訪。
62歲踏上學琴之路;
如今已是專業琴手;
擔任滿天星樂團團長與費城交響樂團同臺演出;
……
葉教授的傳奇經歷深深驚艷到了我及在座各位同學。
此次,葉教授和我們分享的課程主題是《中國文化與強國之夢》,經過一天的學習交流后,課程內容和葉教授本人經歷對我而言,啟迪很深、感觸很大。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后EMBA教授葉小文
葉教授曾擔任國家宗教局局長,在宗教工作戰線迎來諸多“第一”,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第一次寫進黨章總綱,宗教事務條例第一次由黨中央批準、國務院頒布實施等等。并在推動大陸與臺灣和平統一的進程中彰顯著政治智慧,與臺灣佛教界合作,在臺灣由兩岸以民間形式合辦“世界佛教論壇”,講究“同源同宗同根”。在潛移默化推進“一個中國”中彰顯出大國力量和個人的文化親和力。
葉教授身居廟堂,政務繁忙;又勤出業界,周游講學,著實令我欽佩。為什么葉教授在一生的工作與授課中能保持如此神情飽滿、精力充沛的姿態?我想秘密就在于他把每天24小時的生命價值,活出25小時、30小時乃至更多價值所付出的毅力與堅持。
“白天走、干、講,晚上讀、寫、想”是葉教授的座右銘,在白天,講究走下去,干起來,講出水平。在晚上,講究耐心讀,勤于寫,創造性地去思想。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如果不讀書、不動筆、不思考、沒有內涵,怎樣去實踐?怎樣去講話?如果自身和企業毫無先進文化思想,也自然不會有“讀、寫、想”的需求,更不會獲得那么多的“第一”。在我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中,葉教授緊跟時代,引領潮流,多次刊登思想見解,傳播中國文化不妥協、不逃避,堅守自己的觀點,又嵌合國家觀點,拿捏得有理有度,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位積極正向、樂觀陽光、睿智能干的治國精英典范。
葉教授在傳授古文化時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為企業家、實干家的我們,若是把市場經濟搞成“無德”,文化自信便是空談,實現中華復興的偉大夢想也會落空,要以厚德載物。
于社會,要講政徳。領導干部從廣大社會民眾中來,肩負著大力推進市場經濟的重任。新時代,在帶領大家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自覺抵制住利益誘惑,是對自我的一種挑戰,更是歷史的嚴肅考驗。葉教授曾寫道:“心中要高懸法紀明鏡,手中要緊握黨規戒尺,知曉為官做事尺度,有所為,有所不為”。財富是一點一滴,以含辛茹苦換來的,而不是將自己的政治道德淪為交易的對象,輕而易舉所取得的。要像國家領導人強調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那樣,讓“政徳”在市場經濟中“眾星拱之”,時時刻刻警醒自己和所在企業堅守底線、明細邊界。
于個人,要講私德。中國文化,最講究個人品德。為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要放在首位,原因正在于此。所有領導干部必須敲響警鐘,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克己奉公,戒貪止欲,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穩固“載舟”“覆舟”的憂患意識,時刻為自己念好權利約束的“緊箍咒”,像葉教授那樣敢于直面和別人說“你查,干干凈凈”。
葉教授身為正部級領導干部、執政精英,繁忙業務外,卻有著深刻的中國文化積淀和睿智。課程中,他從文化、資本、道德、境界、藝術、人生、價值觀等方面出發,為身處各行各業的我們進行點撥,最后回歸到文化當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欲望吞噬理想,多變動搖信念,心靈被物化與拋棄,不少人染上“迷心逐物”的頑疾。面對如此情況,葉教授教導我們要學會安身立命。物質的發達是表面的幸福,生存競爭的忙碌、戰爭毀滅的惶恐、欲海難填的煩惱才是當下最大的危機。
文化作為民族的命脈,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國家興旺發達、人民幸福安康的強大力量。我自己更要以身作則,將葉教授樹立為學習榜樣,在現代化浪潮中,將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重新拾起,并秉承著傳統文化的理念精神,修身,修為。
課上,葉教授還從文化復興講到現代工業文明,為我們深刻闡述了“文化繁榮必定有文藝繁榮,它是豐厚、博大、百花盛開的精神園地,也是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必然表現”這句話的含義。作為個人,葉教授非凡的藝術經歷也著實令人驚嘆。他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向我們展示了一位積極、博學、充滿活力、具有中國文化積淀的政治家和藝術家。
花甲之年,執琴身前。從一切為零到頂尖極致,從開始被人戲謔到后來感動無數觀眾,付出的是汗水與堅持。哪怕是5分鐘的會議間隙,葉教授也要充分利用起來練琴。2012年底,一支別號“三高樂團”的管弦樂團登上了國家大劇院舞臺,獲得了當時在座無數觀眾的掌聲和銘記。
后來葉教授擔任滿天星交響樂團的團長,并遠赴美國,在南加州大學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用音樂架起國際橋梁,充分展現“智慧、遠見、忠誠、多元”的中國人風采。去年,滿天星樂團更和費城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以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向世界普及音樂知識,傳播優秀文化,促進文化外交。
當文藝生長于我們的生活之中,當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有了深厚土壤和卓越力量。“作為一個愛樂人,我愿意做傳播高雅音樂的蒲公英。”敢夢、敢做、不放棄的葉教授這般說到。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史的長河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企業,往往一開始非常紅火,但能經得住時間考驗、受得起大浪淘沙的確實少之又少。而當今時代恰恰又是融合大發展、大變革、大形式的格局,面對各種思想文化日益頻繁的交流碰撞,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會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緊緊握住主動權。
在《中國文化與強國之夢》一天短暫的學習交流中,我真切感受到葉教授的個人魅力。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實實在在地展現出極強的鑒賞能力及對文化的傳承,對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前所未有的沖擊,著實令我受益匪淺。
感謝后E為我們搭建如此好的平臺,請來國內頂尖的師資。
葉教授真正是言傳身教,告訴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激勵我們建立起實現強國夢的信心,真誠地說一聲“感謝后E,感謝葉教授!”
張欣
樂浦集團中國區經理
后E 17班同學
與其說這是一堂音樂課,不如說是人生課——一堂相見恨晚但又竊喜自己終究有福氣聽到的人生大課。
課堂上的周教授情緒飽滿、絲絲入扣地鋪展開一場音樂敘事,以音樂為載體,包羅萬象。首先,周教授為我們解除心理負擔:“音樂何需懂,它是世界性的語言。”作為聽眾,我們有權加入自己的情緒和想象進行第三度創作,沒有人可以規定“標準答案”。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后EMBA教授周海宏
但是音樂又真的可以聽懂,與生俱來的聯覺能力(指我們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中,若其中一種感覺接受到信號刺激會激發另一種感覺,如“望梅止渴”)讓每個人都能解讀出音樂的情感基調,讓情緒在音樂的牽引中起伏、釋放。
我也曾擔心自己“不懂便是附庸風雅”,欣賞經典時沒有底氣。但即使不懂,也總在不自覺地感受著音樂的魔力。
我記得在西班牙小鎮的山頂教堂里漫步時,空靈的宗教音樂響起,強烈地撞擊著墻壁,也直擊心靈,唯物主義的我竟不由靈魂震顫、熱淚盈眶;在香霧繚繞的冥想室里,陽光灑下來,班得瑞的音符漫延在空氣里,我仿佛看到了奶奶的音容笑貌印在巨大的瀑布上,告訴我她很好。
唯樂(yuè)不可為偽。
它純粹,也凈澈心靈。人有兩大心智,理性與感性。理性,與事物的本體關聯;感性,是人們對事物的投射與反映。我本來是個情緒感受力較強的人,但是在律師經歷和商業情境中學會了將更多訴諸于理性。理性可以引領成功,但感性才能讓你享受成功的喜悅。不然,你只會冷靜地告訴自己,好了,這個目標實現,開啟下一個更大的目標吧。可是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之外,是一片空洞。
周教授分享的朱德庸《一無所有》的漫畫,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這種悲哀。
朱德庸《一無所有》漫畫
人生的兩大追求無非是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但兩者往往不是同時實現的。很多企業家已登上事業的高峰,卻被一種巨大的“沒意思”包圍。擁有了一切,卻很難再有幸福的快感。此時,只有提升感性素質,方能感受幸福。
如何做到?很簡單,聽古典音樂。音樂里什么都沒有,讓你放空,則覺知當下;音樂里又蘊含著無窮的終極哲理,你只需聽,信自己。
目前,中國正逐步走入小康社會,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所需之后,開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對“美”的消費超越了對實用性的滿足,是一種感性消費。消費升級,“美”成為重要的生產力。感性經濟將成為新的競爭業態。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我們的國產產品與發達國家進口產品之間,有特別明顯的差距:國產產品外觀難看、工藝粗糙、使用不人性化。究其根本的哲學原理,就是感性的質量低。產品的進階需要近乎執拗的對審美的苛刻追求,喬布斯的蘋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蘋果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正是感性智慧的體現。喬布斯將產品升級為作品,技術升級為藝術。
周教授不愧為研究音樂美學和心理學的大家,聽完這堂課,遠不止是提升了個人音樂鑒賞的能力,還進一步引發了我對教育體制改革的思考,使我意識到藝術對提升感性素質的作用,進而提升自我感知幸福的能力。同時,在商業創新、產品服務升級、城市(形象)管理等方面也有所啟發。
在提升全民感性素質的殷殷期望中,周教授一句“音樂是上界的語言”將課程推上了高潮。強烈建議每個人都要聽一聽。
實操建議:
1. 房子建造裝修的時候考慮建筑聲學。
2. 讓生活中充滿音樂,有流行也要有古典,推薦周教授《走進音樂的世界》全套光盤。
3. 完全拋棄功利性地學習一件樂器。
4. 對孩子啟迪心智的培養可以從音樂開始,他們在會說話之前已有了比成人還飽滿的音樂感受力。缺乏藝術教育會讓孩子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
5. 從購物到旅游到人生伴侶,一定要選擇能發現美、欣賞美、感性素質高的人搭伙。如此,生活品質將大大提高。
6. 以感性賦值為坐標,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甚至生產線,包括參與公司業務的全員,升級審美認知,打造匠心工藝。
7. 活在當下,為了今天的快樂;克制欲望,為了明天的更快樂。
高波
飛利信(股票代碼:300287)常務副總裁
后E 17班同學
起初,看了課程預告后,一向對經典音樂心存敬畏的我的第一感覺是——這一天的課可以不聽吧!我這樣一個不懂也未曾嘗試踏入經典音樂這片圣土的學生該怎樣面對中央音樂學院的周院長?當他熱情洋溢地陶醉在對經典音樂之美的講解時,我是該茫然無措,還是不懂裝懂地附和?這一天的課又會對我的職業經理人之路有什么意義?
然而,抱著放下一切、尊重學習機會、尊重后E平臺這個基本原則,我還是心懷惴惴地進入了課堂。誰曾想,周院長開課第一句“音樂何須懂”便為我打開了音樂藝術之門,將我引入了經典音樂這片圣土。一整天的課程,使我陶醉不已。
“放開自己的聯想、自然地欣賞音樂,而不是懷著‘作者的初衷是什么’、‘專家是怎樣解讀的’種種問題和束縛去聽”,這是我所聽過的對欣賞音樂藝術最生動的詮釋。當看到課件中初生嬰兒為音樂所引起的甜美自然的笑容時,我不禁反問自己,生活究竟摻入了多少雜音?竟以至于讓我們畏首畏尾,不敢去接近這樣美的經典音樂。
當然,周院長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于此。當PPT放映到“我們與發達國家產品的最大差距是感性質量低”這一頁時,強烈的刺激出現在眼前,頓有醍醐灌頂之感。感性質量的差距直接導致我們在感性智慧領域競爭力的不足。我們的產品、我們的營銷為什么這么低端?就是因為我們的感性素質不夠,因為我們由于敬畏或是無知不敢走近藝術。很贊同周院長“第三代企業家的核心競爭力是藝術型+知識型+勇氣型的‘雅者為王’”的講述。
課堂現場
我們在追求經濟高度發展的時候,對藝術、對產生成果的過程是何等浮躁、輕視和不在意。欣賞經典音樂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期待”,享受過程中的期待,這比結果帶來的痛快更重要,這是改變我們浮躁心態的良藥,是對匠心準確的詮釋。
琴、棋、書、畫皆同此理,感謝這一天的課程帶領我走進了經典音樂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