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確保人暢其行貨暢其流
暢通國內產業鏈與供應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具體來看,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暢通產業集群內的供應鏈,保證企業正常穩定運轉。要保證龍頭企業的正常運營,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商、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從而帶動集群式供應鏈的循環發展。
二是破除集群式供應鏈的硬約束和軟約束。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要進一步破除硬約束,完善城際高鐵捷運系統,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加速成網,科學規劃和調整區域分銷配送體系;要進一步破除軟約束,主要從區域互聯、互通、互認三個層面把握,積極實行區域內一次報關、全域互認的通行政策,從而確保人暢其行、貨暢其流。
三是推動數字化全產業鏈發展。例如,利用大數據進行供應商選擇,運用云計算管理供應商關系,應用物聯網技術推進集群式供應鏈組織發展。
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重構
集群式供應鏈重構,不僅包括地理布局的重構,也包括規則的重構。要適當放寬各類資本的外匯管制,鼓勵民資、國資在國外進行收購,穩步降低關稅水平,等等。通過各類有效的政策手段與更優的經濟社會環境,更有力地吸附全球產業鏈。
要積極參與國際物流供應鏈建設和全球產業重構。全球產業鏈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我們應該利用好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要支持重點出口企業復工復產,增強其不可替代性。同時,積極發揮電子、汽車等重點產業的產業關聯與產業集群作用,形成更具有影響力的集群式供應鏈產業組織,帶動上下游企業復工復產。
在國外需求疲軟之時,可積極營造以區域內需求、國內需求為主體的增長小循環;當國外市場復蘇之時,應不斷加強國際合作、擴大產業集群規模、提升產業集群發展質量,通過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帶動大循環、雙循環。
(作者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創業與創業投資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