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種現象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種投機心態,投機心態的結果會使企業陷入固定資產投入陷阱,很多設備或生產線引進后,除了占有現金外,對
銷售
收入并沒有太大的改觀,反而形成了固定資產,對企業的現金流帶來惡性后果;我們分析就可以看出,當出現以下兩種市場變化時,決策者普遍會考慮引進新的產能。
競爭對手引入更好的生產設備
在生產型企業里,當競爭對手引入更好的生產設備時,必定會對現有市場形成沖擊,生產設備的升級會從質量、與速度上對企業形壓力,這種情況下,想要保持市場競爭力,不被競爭對手遠遠領先,經營者就會考慮導入升級生產設備。
行業對手推出新型產品或供應商推出新的材料
當行業領軍品牌推出新型產品、或原材供貨商推出新的加工材料,并且通過宣傳迅速對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企業決策者也會考慮是否引進,但經營者必須注意研究,對企業現有產品來說,新型產品屬互補類產品還是替代性產品,如果屬于互補類產品,并且毛利率較高,能被市場快速認可,才可以跟進推出新品或引進新的原材料。
當出現以上兩種現象時,很多企業經營者都會因為擔心市場沖擊而盲目跟從,對生產型企業來說,引入更加先進的生產線,肯定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效率,給企業帶來更好的產品質量。但決策需要科學評定,生產型企業在引入升級設備(或生產線)時有兩個前提必須達到,只有滿足其中某一項,導入新設備的決策才不會產生失誤。
第一種前提:原生產線無法滿足現有客戶的要求
很多生產型企業是從原始初級狀態開始發展的,有的生產線處于行業末端水平,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各種需要,我們的客戶是隨著市場不斷進步的,并且受信息化影響,客戶對產品或材料的要求會越來越苛刻,而企業原有的生產線水平會很難再滿足現有客戶的需求,此時有必要進行生產線升級來改善這種狀況。
第二種前提:不對原有生產線產生沖突,不會影響原有產品銷量
當導入新生產線或新設備時,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新生產線(或設備)不會對原來生產線產生沖突,不會因為新生產線的導入而使得原有生產線陷入停產或降低產量,除非是原生產線或設備已收回投入成本;作為企業操盤者,必須具備大局的經營思維,切不可盲目跟風而上,避免給企業帶來成本損失,因為當原有設備帶來的收入未達到盈虧平衡點就更新換代時,無形中就會增加了企業的固定成本。
[例]山西倩唯是一家義齒加工企業,主營高中低三種價位的義齒產品,在2011年引進了國內先進的支架生產線,至2012年末已基本收回投資,2012年底的時候,經營者發現一家原材供貨商迪特公司推出了一種完美支架生產設備,預計投資為30萬元,單品銷售價為220元,產品毛利約為150元,同時,根據供貨商的預算,只要經營得當,大約2年左右就可收回投資,并給倩唯公司提供了已經供商企業的銷售情況[下圖]。
已供貨企業 A企業 B企業 C企業 D企業
月加工量(單位:個) 80個 45個 20個 50個
月毛利(單位:元) 12000 6750 3000 7500
可以肯定的說,迪特公司的產品確實可以為倩唯公司增加一種新的產品來充實現有的產品線,一時間,倩唯公司立刻決定進貨,生產線建成后,立刻對終端進行了強勢宣傳,較短時間內,產量立刻上升到了每月80個;但好景不長,倩唯公司同時發現,在完美支架產品銷量上升的同時,原有的支架產量卻直線下降,兩者的總量其實跟之前的生產量幾乎沒有太大的增長。而現在的情形是完美支架產品的上量,卻使得之前的支架生產設備陷入停工,意味著之前的支架設備兩年中只是收回了成本,卻還沒有來得及產生利潤,而倩唯公司卻又陷入了為新進的設備進行成本回收的惡性循環。
倩唯公司的新設備投入成本遠遠大于機會成本,由于沒有較好的財務測算收益比較,而使自己陷入錯誤決策的被動,這樣的案例是生產型企業里舉不勝舉。
當市場出現新設備信息或新的材料推出時,不一定非要迎面而上進行引進,而要考慮如何使現有資產最大化的發揮價值。為企業帶來預想的收益是每一個操盤手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市場發生新的變化時,使現有資產價值產生最大收益是最為正確的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著手。
主動降價,拉大現有設備產能
當市場出現新的設備或概念更好的相同產品時,不必盲目跟風投產,在這種情形下,操盤者可以主動降低本款產品的售價,對其進行價格沖擊,并擴大現有產品銷量,尤其是定制式生產企業,在市場出現同類新概念產品時,立刻進行價格的下降,拉升現有銷量,最大化的拉大現有設備產能,使其能為企業帶來最大的利益,在利潤獲取足夠或投資回報達到財務要求時,再順勢引進新設備,同時將按新品價格推廣。
利用供應商支持,主動向原材料或設備供貨商索取支持,由供貨廠商提供技術專家、
營銷
專家的權威人士,來配合企業進行技術或產品的交流說明會,為企業開發、保有客戶增加扶持。
企業也可以要求供貨商廠家在進行品牌推介時,將企業打包推廣,增強企業在終端客戶外的權威性,增強品牌知名度從而保持市場地位。
以上兩個方式是生產型企業在增大現有設備價值時最為有效的手段,在這里我們要注意生產能力飽和時帶來的決策誤區,當企業的現有設備生產量已飽和不能滿足市場對量的需要時,決策者通常會決定再新開一條生產線(或引進設備)來滿足生產需求,這是一種錯誤的決定,在做決策是時,要依據投入回報期來考慮,經營者要考慮投入新的產品線回報周期有多久?需要投入資金的機會成本有多高?如果回報周期過長,帶來的收益低于機會成本,決策劃者必須維持原狀,不能輕易開設新的生產線。
本文的簡述著重在于提醒企業經營者,在決策產能引進時,切莫過于匆忙,而要由財務部、銷售部共同核算產能風險與收益可能性,盡可能的發揮現有資產的最大價值,使每一種資產帶來最大收益,防止盲目引進新產能投入帶來的固定成本加高,這才是經營者必備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