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源于夢想
原來沒有競園,朝陽區南磨房廣渠路3號原來也只是一片棉麻倉庫,承載著給 北京 市民提供衣被的責任。變革 開放后,老倉庫仿佛被掃進了歷史的角落。進入全新時代后,人們也開始重新審視工業時代留下的痕跡和抹不去的記憶。高大規整的廠房,朝天聳立的煙囪,成為一種遺產,成為一個城市的歷史符號。
藝術家們最先對工業遺產作出了選擇。在北京廢棄的廠區自發聚集起來的文化產業群落,詮釋了將工業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的可能。而在此時,文化創意也逐漸被當作一個產業來看待,這種土生土長的創意群落,很快就讓創意產業人士發現了這些老工業遺產中所蘊藏的巨大潛力。
另一方面,全球迅猛發展的廣告業、傳媒業,對圖片產生大量需求,催生出眾多專門的圖片企業。不僅是交易規模,圖片交易的類型也在發生著改變。圖片市場從傳統的媒體、廣告市場擴展到影廊、拍賣場。中國的圖片產業也在生長,但作為一個產業,中國圖片發展的鏈條還極為脆弱。雖然新興企業眾多,但企業混戰無序,缺乏統一標準,行業群龍無首。
現任競園總負責人的胡愛華談及最初競園誕生之初時說道:“一邊是有待于發揮更大價值的老工業遺址,一邊是找不到集聚土壤的圖片產業,當一群充滿夢想的影像產業人士看到這一片充滿潛力的老倉庫時,一個‘圖片產業大整合基地’的夢想就此顯現出清晰的輪廓”。
在全面考察了園區改造規劃后,《關于成立北京圖片產業基地(競園)的項目申請》,很快就被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列為2006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重點項目,并享受政府文化創意產業重點項目專項資金支持。2007年6月29日,國內首個圖片產業基地——“競園”正式開園。
硬件設施過硬
競園開園后,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對園區進行大規模的水電暖配套設施的建設與改造。競園占地面積10萬平米,建筑面積6萬平米。06年開始至08年,先后投入5000多萬,新建了雨污水管線、市政供暖系統、改造原給水消防系統、增加弱電監控系統、供電增容、道路修整及園區綠化,園區達到現代化、花園式辦公條件。
2008年也是競園度過的最艱難的時段。在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北京奧運的要求令施工停止,進而引發招商計劃延緩,緊接著世界金融危機蔓延吹來的猛烈寒風,令競園資金鏈一度非常緊張,一直到2009年,競園營業額為2000萬,難以填補龐大的支出。
雖然開園后,還有很多硬件設施不到位的情況,但園區還是吸引到了一些攝影機構、畫廊和影像類企業,如競報社、晨報社、東西印記畫廊、中國新銳媒體視覺聯盟等成為園區最早的入駐者,導演劉偉強,臺灣攝影師陳富堂、周尚禮,以及文藝界明星也紛紛受邀入駐。
直到2009年下半年,競園的經濟狀況才開始好轉。2010年,在規模和影響力都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后,競園清晰的定位以及標準化的物業服務管理,很快就受到了眾多產業鏈上下游的關注,眾多機構紛紛進駐,營業額很快就增長至4000萬。
收入實現增長后,競園做的事情依然是堅持繼續投入。談到競園何時能夠盈利,胡愛華坦白地說,想要盈利非常簡單,把倉庫拆掉,建商業地產,但那沒有任何意義。競園的董事們都希望能夠真正做出一些成績來。在初創期,抱著不虧損就是最大的成功的目標在奮斗。
如今,競園憑借高品質的辦公空間和清晰獨特的定位,吸納了近200家國內最具代表性和行業頂尖水準的圖片、視覺、創意、設計、廣告、傳媒、影視機構入駐,初步構建了一座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影像產業聚集區。
致力學術研究
競園從開園之初,就非常重視影像產業的學術建設,投入近500萬元先后創辦了“中國影像產業發展 論壇 ”
《中國影像產業發展論壇》是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的創始性論壇,由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聯合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由競園(北京)圖片產業基地承辦。時至今日,論壇已成功舉辦了六屆。
第一屆論壇研討了圖片(影像)產業的基本概念、產業范疇及在中國的產業表現,開啟了中國圖片(影像)產業現狀梳理與研究的先機;
第二屆論壇內容涉及到與圖片(影像)經營相關的網站經營、圖片拍賣與收藏、影像畫廊經營等領域,對中國圖片(影像)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廣泛探討。本屆論壇上,競園圖片產業基地設立了“競園影像文化發展基金”,開始對中國當代圖片(影像)產業的發展生態進行專業化的梳理和調查研究,同時也致力于促進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理論與批評的學術研究。
第三屆論壇在全面考察中國當代圖片(影像)產業生態的前提下,集中相關的學術力量,重點討論了“影像畫廊與影像收藏”這一議題。研討內容涉及“影像畫廊的運行規則”、“影像市場與版權保護”、“照片的收藏與文獻研究”以及“微利圖片的發展趨勢”等多個方面。本屆論壇上舉辦了“競園視覺批評文叢”首發儀式,并向國家圖書館贈書,該批評文叢是首批“競園影像文化發展基金”的成果之一。
第四屆論壇繼續深入研討了“影像收藏”這一議題,同時,還舉辦了《競園2010中國當代杰出攝影家精品典藏展》,集聚中國當代三十四位杰出攝影藝術家的作品,競園率先收藏了每人一幅作品。
第五屆論壇延續前四屆論壇高端、專業的特色,以“影像于品牌傳播”為主題,由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馬東主持,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和機構共同研討影像在品牌傳播過程中的作用與意義,通過高端對話及案例分析,達成了對影像產業發展有戰略指導意義的學術成果,并為影像機構和品牌企業搭建了溝通交流平臺。
第六屆論壇在以往論壇內容的基礎上,還對于“如何創造高價值影像作品”的創作過程進行了深入探討。目前,該論壇已經成為中國最權威的影像產業學術論壇,是影像產業學者和專家交流思想、分享經驗、探討問題的年度盛會。
堅持公益特色
競園除了關注產業高端學術之外,還非常關心青少年基礎攝影教育。因此,競園創辦了以促進青少年基礎攝影教育為目標的“競園杯-校園攝影家”青少年攝影大展公益活動。活動獲得了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攝影家協會、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在全市中小學校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2010年首屆大展中,組委會共收到來自44所中小學1473名學生提交的5155幅參展作品。經過專家評審,最終有23所學校獲得了優秀組織學校獎、17位輔導老師獲得了優秀輔導教師獎,99位同學最終獲得了優秀作品獎,極大地促進了中小學攝影教育的全面發展。
大展期間,競園還開展了公益講座及獲獎作品巡展進校園的活動,得到了學校領導、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使學校更加重視攝影基礎教育,從孩子們抓起,更深入、更持續地培養他們對攝影文化的學習。
2011年第二屆大展增設了教師組,并舉辦了北京市基礎攝影教育師資學習 公益課程,將根本上促進基礎攝影教育的發展。第二屆大展共收到來自55所中小學1295名學生和老師提交的6024幅參展作品。最終有10所學校獲得了優秀組織學校獎,82位同學和老師最終獲得了優秀作品獎。,大展的組織工作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第二屆大展頒獎儀式現場,競園同時啟動了第三屆攝影大展。第三屆大展將正式升級為“北京市青少年影像公益行動”。該公益行動包括“走進校園影像公益講座”,“影像游學團”,“競園杯-校園攝影家”青少年攝影比賽和獲獎作品巡展及頒獎禮等。
推動全民影像
為豐富全民影像文化生活,競園還與2011年起打造了一年一度的“競園藝術節”,持續組織系列影像展覽和線下活動,廣泛推廣影像文化。
競園藝術節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北京市分會、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及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主辦,由競園(北京)圖片產業基地承辦。
每年的藝術節與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同步。藝術節期間,競園會面向社會公眾舉辦數十個影展和數十場主題活動,影展匯集國內頂尖影像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活動包含公益講座、棚拍體驗等一系列主題,旨在發揮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資源優勢,豐富全民影像文化生活,并為中國影像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添磚加瓦。
打造新媒體平臺
競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它不僅僅是一個租房子的物業公司。競園在給客戶提供一個物理上的園區以外,還以管理者的身份,利用新媒體的手段搭建了一個資源平臺,這個資源平臺是立足于影像產業鏈上下的,給客戶提供了傳播、交流、學術和人才的支持。競園新媒體平臺包括自建新媒體傳播渠道——“‘www.mildnow.com’園區資源整合服務平臺”,“‘快慢客’電子雜志”和“‘快慢客’俱樂部”。以及外部戰略傳播聯盟,包括中國移動《12580生活播報》,新浪企業平臺,搜狐產業平臺,時尚集團,香港華文集團,北京電視臺,北京交通廣播,新浪微博平臺,騰訊微博平臺等戰略合作伙伴。通過新媒體平臺整合園區機構資源,實現泛影像產業聯盟,由競園品牌整合傳播吸引外部品牌的投資合作。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規范和引導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二次增值。
開創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新模式
競園(北京)圖片產業基地是國內領先的新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競園準確定位于影像產業,不斷創新,為真正有效地整合園區文化資源打下堅實的基礎。
競園以園區自身為實踐基地,深入調查入駐機構及創意人士的需求,并根據實際需求增加配套服務,搭建園區內外機構的交流平臺,不斷探索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新模式。如今,競園已完成了線上平臺的搭建工作,并率先滲透到新媒體領域,令傳統的集聚區模式插上了新媒體的翅膀,在新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探索道路上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未來,競園會徹底打通產業鏈的上下游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平臺,不斷集聚產業資源形成規模,最終能產生一種裂變效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競園也絕不僅僅限于北京,完全可以輻射到全國各地,更多的競園會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