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科學管理 20世紀初,美 國學 者F?W泰羅等人以研究工廠內部 生產管理 為重點,以提高生產效率為中心,提出了生產組織方法科學化和生產程序標準化方面的科學管理理論。泰羅也因此被西方管理學界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鐵鍬作業試驗
1898年,美國學者F?W泰羅根據自己幾十年來的工作經驗,對工人的操作動作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分析,以確定合理的工作方法選取合適的工具,規定標準的工時定額,以提高勞動效率。
他用形狀相同而鏟量不同的四種鐵鍬(每次可鏟重量分別為5kg,10kg,17kg和30kg的四種鐵鍬),去鏟同樣的一堆煤。雖然17kg和30kg的鐵鍬每次鏟量大,但試驗結果表明,用10kg的鐵鍬鏟煤效率最高。
他做了許多試驗,終于找出了鐵鍬的最佳設計方案,并找出搬運煤屑、鐵屑、砂子和鐵礦石等松散粒狀材料時每一鏟的最適當重量。從而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這就是著名的鐵鍬作業試驗。
第二階段,豐田生產方式
豐田生產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始于豐田佐吉,經豐田喜一郎,到大野耐一成形。20世紀40年代在大野耐一主持下中開始的“多品種,少批量”的豐田生產方式,目的在于“徹底杜絕企業內部各種浪費,以提高生產效率”。
自働化
自働化產生于豐田公司的創始人豐田佐吉(1867-1930)發明的自動織布機,經線斷了一根或者緯線用完,織布機立即停止運轉。
機器的高速化使得工廠稍微發生一些異常情況就非常麻煩:不同規格的材料混進了機器、邊角料卡住模具,設備和模具就會損壞;絲錐一旦折斷,就會造出沒有螺紋的不合格品眨眼間堆積如山。
豐田公司的任何一個工廠幾乎所有的機器設備(包括新的和舊的)都裝有自動停止裝置:“定位停止方式”、“全面運轉系統”、“質量保險裝置”。人只是在機器發生異常情況、停止運轉的時候才需要,一個人可以管理好幾臺機器。自動化的關鍵在于賦予機器以人的智慧,同時還要設法讓操作者的單純“動作”變成“工作”,使人與設備有機聯系起來。
第三階段,中國式的精細化管理
變革 開放以來,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眾多企業,通過對國外先進管理模式的吸收與實踐,并經過一些優秀管理專家的總結、提練,目前,正在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精細化管理模式。
海爾的2945玻璃
到過海爾電冰箱廠的人會發現:該廠的衛生特別好,尤其是廠房窗戶上的玻璃,更是干干凈凈、一塵不染。所以如此,源于以前該廠的一個材料庫,由于經常有人來參觀,衛生需要保持干凈,可是讓五層大樓上的2945塊玻璃保持干凈并不容易,如果請外人來打掃既要花費一大筆錢,又怕商業秘密被泄露。所以,他們想出了一個高招:把2945塊玻璃分工到人,并在每塊玻璃旁貼上一個小條,條上寫有擦玻璃人和監督人的名字及玻璃編號。如果哪一塊臟了,直接找這兩個人就行!于是,整幢大樓的玻璃都變得干干凈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