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自變革 開放以來已經歷了三十余年的高速發展,支撐這種發展速度的動因除來自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城鎮化、工業化等宏觀因素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資源要素價格偏低,反應在微觀經濟層面就是企業的各項成本費用較低,制造企業可以以較低的資源要素成本進行競爭,并進而以低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市場分工。
中國制造一直沉浸在這場高速增長的盛宴中,直到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及其隨后演化的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將中國企業的發展問題揭示出來,中國制造似乎突然之間陷入了困境:外需低迷,內需不暢,資源要素價格上漲,稅費、 物流 等成本壓力凸顯……
制造企業紛紛發現,多年以來賴以競爭的法寶——低成本優勢正在或已然消失。國內制造企業出現了大范圍的虧損經營甚至倒閉破產現象;外商投資企業關閉其在中國的加工工廠逐步并與國內代工廠終止合作,將產線和訂單轉向東南亞等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客商由在中國采購產品的方式調整為在中國采購半成品回國組裝;所有的跡象都表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發生著某種深刻的變化。
客觀的看,這種變化不是臨時存在,而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變革 的深化,資源要素在回歸其正常價格的過程中,必然出現而且會持續發生的變化,變化向中國企業昭示了這樣的一個現實:中國制造已經進入了高成本時代。
高成本時代的內憂
高成本時代,企業可以顯著感受到的成本上升包括勞動力成本、土地購置及租用成本、原料成本、競爭成本等,推動這些成本上升的因素各不相同但卻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持續發揮作用:
1、勞動力成本上升:
日本貿易振興會的調查顯示,相對于中國內地,去年越南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約為136美元,印度尼西亞約為129美元,而中國工人已經達到413美元,是越南和印尼的二倍以上;而法國外貿銀行的研究預測,中國的勞工成本將在四年里趕上美國,五年里將趕上歐元區國家,七年里趕上日本,著眼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將優勢不再。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主要來自人口紅利消失、就業觀念變化以及工資收入增長等幾個主要因素。人口紅利消失意味著全社會適齡勞動力的減少、 人力資源 的稀缺和更高的收入以承擔不斷提高的撫養比;而現有中西部勞動力人口家鄉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拆遷補償、務工和貿易機會增多以及新生代勞動力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都深刻的改變著勞動力人口的就業觀念,簡單勞動和低收入崗位被越來越多的勞動力人口所摒棄;而隨著社會和市場對“人”的價值認知的調整,勞動力收入的絕對值也在不斷增長,最近三年制造企業工人工資水平以每年20%-30%的平均速度增長,已經遠高于企業所能承受的限度。
2、土地購置及租用成本上升
由于 房地產 行業跨越式發展和大規模基建投資的影響,中國土地要素價格快速增長,企業辦公和生產所涉及的土地、廠房購置及租用費用水漲船高。
3、原材料成本上升
源于“金磚”等新興國家旺盛的需求拉動,全球范圍內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2011年世界初級原材料價格指數與2010年相比上漲26.1%,今年一季度較去年上漲26.3%;
另一方面在全球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大環境中,中國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加劇了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態勢;盡管世界經濟的低迷導致原材料價格有所下調,但是整體來看,企業的原材料成本仍可能保持增長的走勢。4、競爭成本上升
內外部市場需求的疲軟加劇了市場競爭,促使企業將更多的成本投入到創造需求和獲取訂單上來,客觀上導致了企業競爭成本的上升。
高成本時代的外患
高成本時代,中國制造面對的不僅是“高”之痛,還將面臨由此引發的外部環境變化的巨大壓力:
中國制造的技術競爭力、品牌競爭力依然較弱,隨著成本增高,在全球產業轉移的梯度層次中,中國一些低技術附加值、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向低成本國家轉移;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過經濟危機認識到了 制造業 的重要性,正在積極推動制造業回流和“再工業化”;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受到發達國家和低成本國家的雙重擠壓。
另外,機器人、人工智能、3D印制等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進步正在徹底改變傳統制造業的業態,但是高額的研發費用及先進制造設施投資對于缺少積累、利潤微薄而各項成本不斷攀升的中國企業來講難以企及。一旦這些技術在制造業實現大規模的經濟應用,將對中國制造產生難以估量的沖擊。
而這一切的到來近在咫尺。
高成本時代的應對之道
未來留給中國制造企業的時間并不充分,如何在有限的窗口期內迅速完成自我調整、重塑競爭優勢,成為擺在中國制造企業面前一道無法回避的難題。
答案就在于:軟實力的提升。
軟實力是相對硬實力而言的一個概念,硬實力強調的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例如:設施裝備、資本、人員、經濟規模等,而軟實力強調的是非物化要素,是整合及使用硬實力的能力,主要包括:管理、技術、品牌、戰略及文化等內容。
高成本時代,摒棄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實現增長的發展方式,通過軟實力的提升促進資源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實現軟實力對企業增長的價值發現,將會成為中國制造企業參與高成本時代市場競爭的應對之道。
軟實力之一:管理提升
我們的制造企業在經歷了幾十年探討摸索后發現,盡管引進、嘗試了許多管理理論和方法,但自身的管理問題依然層出不窮;我們學習了西方管理的“形”,但我們卻沒有掌握西方管理的“神”,這個“神”就是20世紀初以“泰羅制”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科學管理是現代管理的起點和基礎,它強調工作作業中每個細節的規范,強調從開始到結果每個環節的過程控制,其精髓就是精細化、標準化和定量化。我們的企業所欠缺的恰恰是這種管理基本功,這也恰恰是我國企業在低成本時代過度依賴通過資源要素投入實現增長所產生的并發癥和后遺癥。
于是,可以看到我國企業能夠迅速模仿國外的產品,但是卻難以達到國外產品的質量和精度;我們達到了相似的質量和精度,成本卻遠高于國外企業;我們甚至沒有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工業生產意識的產業工人,更逞論具有現代管理意識的
職業
經理人
群體……缺乏
企業管理
的基本功,寄希望于采用某種管理模式就可以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無異于“沒學會走就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