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企業以中小型為主,大型企業(超過1000人、固定資產大于10億、年度營運大于50億)不足20%。而中小企業中,又以微小型企業的夫妻店為主流,即使是同一對夫妻擁有的企業,也是數量眾多、規模十分微小的形式存在,即一對夫妻同時擁有幾個公司。那么,這些中小企業的老板該如何分工協作和規劃事業算比較理想呢?
根據筆者長期對中小企業的輔導實踐來看,大部分都是夫妻店。而夫妻店的“店長們”即夫妻雙方在目前學習 大潮的推動下,紛紛都加入到了學習的行列。于是乎,很多企業都會按照大型規范企業一樣設計企業的治理結構,如董事會、監事會、審計委員會、戰略投資委員會、 薪酬 福利委員會、監事長、董事長、總經理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如此設計,顯得規范,本來沒有什么不好,特別是夫妻店由若干個店即公司組成,似乎很有必要。但是,其實不然。原因有二,一是幾乎所有的結構組成都是重復的,完全不能行使相關的職能,形同虛設如做秀一般,若是給外人看看還顯有點分量,若是內部就如此運作,則是自欺欺人,浪費資源又降低效率。組織設計是否有必要,要看運作的需求,不是追求大而全就是完美。這就好比,一個非常小的公司,一個人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又任 銷售 總監兼生產總監,頭銜一大堆,都不實際,這個時候就是一個總經理搞定,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虛張聲勢反而會被別人笑話。
二是一切都按照標準設計,就必然要生出真正意義的董事長與總經理。假設真是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就必然出現甩手掌柜的董事長和操持辛苦的總經理,前者就是袖手旁觀者,后者就是實踐者。本來生活中是相互幫助、互相支持的伴侶,一到工作中就出現了脫節,不容易形成合力。而且,因為現在學習到的知識比較混亂,很多人不假思考、不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就照搬照抄去運用,由于夫妻學習的內容不一樣,出現打架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都是因為分工明確但脫離實際而造成的。
正常來說,按照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一個企業必然有一個董事長和一個總經理,屬于正常。但是,筆者建議,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不要分董事長和總經理,而應該根據個性性格特征、按照工作職能分工協作。比如一個人負責研發與生產,一個人負責銷售,如果是獨立分公司運作,建議按照事業部或者準事業部方式運作,展開競爭,形成內部采購和結算,各管各的利潤。必要的時候,角色可以進行調換,以豐富其知識面與實踐經驗。這就好比,一個家庭,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內,女人負責做飯洗衣服,這是一種分工,但是,假設妻子出差在外很長時間,丈夫也要自己洗衣服和做飯,是完全同樣的道理,即使妻子在家,在其出現情緒的日子里,丈夫也會去幫忙承擔一些家務,絕對不會分得那么清楚。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旦如大企業那樣分工實施,企業就不能和諧發展。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小企業往往是因為家而衍生出來,小企業更適合家庭文化的根植與實踐。
中小企業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呢?這就要求對企業做好兩件事情。一件是內部管理,一件是事業的有效規劃。
內部管理是很多企業容易忽視的事情,認為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慢慢來,這是錯誤的觀念。管理從一開就要規范起來,但可以靈活掌握尺度。做好企業是做強做大企業的前提保障,做好企業包括一系列內部管理的規范,如組織結構、部門職能、人員定編定崗與崗位說明書、制度、流程、授權、薪酬體系、考核與激勵機制、福利與學習 、 企業文化 建設等方面,統統都不能少,也不能馬虎。
總結起來可以用五個一切來抽象歸納:一切以基于數字目標的數字計劃為出發點、一切以數字結果為導向、一切以數字利潤(利益)為核心、一切以過程監控為原則、一切以過程中的溝通、協調、輔導、幫助為手段,把五個一切都做到位,管理中國企業可以說就到了一個境界層面。管理得再好,要看結果,即企業的運營效果怎么樣。企業惟利是圖不正確,但如果企業不賺錢,那是犯罪,因為浪費了寶貴的 人力資源 和生命價值。中小企業的事業要能夠發展壯大起來,必須要規劃如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銷售。銷售是最實在的賺取利潤的手段。銷售包括對自己產品的銷售和代理產品的銷售,但這還只是簡單層面的銷售,更重要的銷售應該包含對企業的拓展與服務,比如開辟渠道、營造系統解決方案延伸重疊價值鏈,為開辟分支機構或者分公司做準備。未來賺錢,一定是渠道為王兼價值鏈延伸,靠一錘子買賣賺錢的時代越來越一去不復返了。當然,由于中小企業實力較弱,不要求一開始就對合作伙伴嚴格要求,可以對核心合作者提出絕對的要求,但對一般的合作者就不要過分嚴格,因為你的產品或者代理的產品不足以讓合作者養活自己,等自己的產品豐富了、品牌做大了,再逐漸提升要求,即先結盟,形成戰略合作伙伴的雛形關系,慢慢提成為真正的伙伴,甚至自己布點或者對合作者進行收購兼并控股,都是未來的必要手段。
第二件事就是技術研發。在中國想提出獨到的絕頂技術還不是時候,誰這么想誰將死在沙灘上。所以,筆者所言技術,主要指通過對世界先進的技術產品的解剖之后的改進提升,模仿中研究,這比較有效,可以大大減少研發的成本,在敢為天下后中發展并爭取后中爭先。
生產是很多中小企業非常重視的環節,似乎這個門檻比較低。恰恰因為門檻低,利潤也低,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不要過分投入。現在時代與過去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誠實勞動賺不了錢, 資本運營 才能贏得利潤,而生產就是最誠實、最低層的廉價勞動形式,所以賺不了多大的錢。所以,與銷售和技術相比,一定是重視銷售與技術,而絕對不要對生產抱有幻想。當然,生產是中小企業生存的根基,必須有,但一定要輕資產、重人力與技術及銷售。資產再多都是成本,都會貶值,而對人的投資才會有豐厚的利潤回報,中小企業對人的投資就主要放在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培養上。
第三件事就是危機銷售準備。這是現代中小企業一鳴天下的商機。2003年,非典時期,誰也沒有想到會出現板蘭根和口罩賣斷貨的商機,讓那些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就連洗手液的企業也是狠狠地撈了一把,有了第一桶黃金,而且,不少類似的企業趁機在 資本市場 掙到了錢,從此走向名流的行列;2008年,汶川地震,多少帳篷企業、簡易房子企業都一邊捐獻做秀(100萬的實物被夸張到1000萬),事后又能獲得政府機會把捐獻的掙回來,而且自己的產品銷售一空,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和產品都變為了名品。要知道,現在的世界隨時都有地震、災難、瘟疫、水污染、空氣污染發生,這就給做防震產品、水凈化產品(危情個人及家庭型)等提供了無限的商機,關鍵是要問這些中小企業的老板們,你們有沒有這個意識,有沒有做一些準備呢?
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其實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只要趕上一個機會就行。實際上,很多企業就在等待一個機會,這就如同炒股票,別人天天賺了你不必要眼紅,關鍵是天天折騰得提心吊膽,還隨時可能賠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