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火了,即使遠在美國,也能感受到這個節目的紅火和魅力。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7月20日的42城統計數據,《中國好聲音》第二集首播收視率達到2.717,位列同時段第一。這個業績,與這個節目在播出過程中帶給人的全神投入和震撼體驗高度一致。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是其商業定位、 商業模式 和組織模式創新的結果。
先說商業定位創新。看厭了好為人師、說教式的選秀節目,對那些冗長、耍寶式的名為選秀實為表演的真人秀節目也沒了熱情,觀眾需要場景、需要故事、需要真情實感,需要能夠產生內心共鳴、感情共振的節目。《中國好聲音》來了,雖然是引進模仿,但環節設置緊緊抓住觀眾心理,嚴格把握各個細節,上臺學員都經過精心初選,上臺前說詞和上臺后表演都經過精心策劃。于是,要么實力打動人,讓觀眾把節目當成聆聽一場音樂會,充分享受專業的歌唱水準,雖然選手可能來自草根;要么故事打動人,觀眾為學員奮發、執著、堅持不懈、努力實現心中夢想的拼搏過程而感動,同大多數人所推崇的通過個人努力追求成功的精神相共鳴,激發一種向上的情懷;要么為比賽本身屏氣凝神,看到女友、家人、親人對學員的渴望,自己也禁不住參與其中,努力去試圖評價表演的質量、去感受學員的心情、去爭取導師的認同,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希望被人認同的需求。所以說,《中國好聲音》抓住了時代的主旋律,清晰的定位滿足了當下人們的需要。
再說商業模式創新。這是中國電視制播分離的3.0版。制播分離,一定要解決兩個商業主體(節目制作方和節目播出方)的收入模式和盈利模式問題,并且要使得這個商業模式和分配方式能夠讓雙方都盡一切可能,達到最終的觀眾滿意。因為觀眾不會關心兩個商業主體之間是如何分配盈利的,就如在餐廳用餐,我們只會關注菜品的可口與否,后臺廚師如何以及前面招待和廚師的分配與激勵模式與我無關一樣。3.0版的制播分離,采用了節目制作方和電視臺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并共享利潤的模式。據報道,燦星制作和浙江電視臺之間有“一道線”的約定,低于這道線,燦星賠償,高于這道線,二者分紅。對于燦星而言,這有些類似“對賭協議”。這一模式優勢在于上不封頂,如果節目很成功,廣告價格翻倍;節目收視率越高,節目整體獲取的利潤就越大,雙方可以分成的利益就越大。與2.0版純粹購買不同,3.0版制作方投入越大,節目品質越高,請到的明星、制作人員越專業,就會有越高的收視率,就會有更高的利潤,而這個利潤制作方是可以分享的。利益上的一致,必定會使得雙方各盡所能,共同努力去贏得更高的收視率。
最后是組織模式創新。一個節目中,有很多利益相關者。《中國好聲音》中,除制作公司和電視臺外,學員和導師是直接的參與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如何激勵他們?這些激勵模式會引致什么結果?這個結果是否是這個節目希望看到的效果?對于這三個問題,節目組一定進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策劃。就導師而言,一般嘉賓對于節目來說是成本,做一場算一場勞務費,說穿了是節目組買了他們的時間來進行表演的,因此,除了職業道德和個人持續價值之外,節目本身并沒有給他們直接的長遠利益計劃 ;《中國好聲音》不同,節目和導師的合作模式是一種組織創新,節目組把導師團隊和節目后期的市場開發捆綁在一起,沒有單純的支付勞務報酬,而是把導師在這檔節目中的參與和投入作為他的投資,通過和中國移動的合作,把所有學員的現場演唱作成彩鈴,提供給全國的手機用戶下載,從而讓導師和學員能夠分享下載收費;因此,爭取到一個學員,就意味著一筆現成的收入分配,因為這些學員都是如此優秀,而節目的影響力也會保證消費者進行彩鈴下載。
同時,對導師來說,爭取到的學員能力強,通過后續專業學習 和指點之后,其未來可供開發的潛力無限。對于學員來說,參與節目、分享收益、得到指點,本身就是足夠的動力。因此,組織模式的創新,保證了所有參與方的真實努力、真情付出、專業鑒別和認真點評,這與那些表演類節目有很大的區別。 一臺節目就是一個商業項目,既有包裝策劃的問題,也有商業模式和組織管理的問題,《中國好聲音》,值得學習,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