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否,已經成為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在越來越需要創新,也越來越難以創新的當今,如何正確理解創新,如何學會創新,同樣決定著企業的前途命運。創新永無止境,對于更多的中國企業來說,模仿式創新是最穩健的創新。但任何的模仿和創新都是階段性的,因為企業的發展是階段性的,企業只有把握階段性,管理才會更有效、企業才能大發展。
德魯克先生認為,創造性模仿(即模仿式創新)是攻對方的弱點,運用創造性模仿戰略的企業家比創新的制造者更好地理解了創新所代表的東西。當模仿者進入市場時,市場已經成熟,因而風險較小。西奧多·萊維特教授也認為:產品模仿戰略可能與產品創新戰略同樣有利可圖。創新者要承擔新產品的開發、推廣和市場培育的巨大開支,追隨者則不用負擔前期的市場投入費用而更容易獲取利潤。實際上,這樣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很多美國企業家。回望美國企業發展史,幾乎所有的后起之秀都是在模仿和借鑒前輩的基礎上取得成功的,不論技術含量的高低,從汽車、電腦、家電、手機到食品飲料無不如此。產品如此、技術如此,管理亦同。
把握階段性,管理才會更有效。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企業要想做大需要靠營銷,要想做強需要靠管理,要想做久需要靠文化,因此,對營銷、管理、文化的整合與創新就成為企業需要認真思考的首要命題。實際上,在戰略營銷理論看來,營銷、管理和文化三者之間正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產品及服務是市場營銷的基本要素,也是企業構建營銷模式的核心及實現贏利的根本。有了基本的營銷要素,企業就可以構建自身的贏利模式,但無論企業產品如何好、營銷模式如何創新,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企業照樣難以在競爭中取勝。而對于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使用,不同的企業規模需有不同的選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波浪式前進的,這既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企業發展的基本軌跡。所謂的螺旋式上升、跨越式發展,都是來自于企業對自身核心能力的不斷修煉和積累。企業由小到大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歷練、不斷磨礪的過程。如果忽視了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盲目貪大,一味求快,其結果不僅欲速則不達,甚至可能從此與市場作別。因此,對企業發展階段性的準確把握,才是管理產生效益、企業快速發展的關鍵。
把握階段性,企業才能大發展。自然,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對于任何企業來說,缺乏創新企業就必然競爭乏力,甚至成為市場競爭的失敗者。因此,模仿什么、創新什么,如何模仿、如何創新,就成了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但是,模仿式創新既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引擎,也是企業失敗的禍根,企業必須認真把握好兩者的訣竅。史蒂夫·喬布斯生前獲得了巨大成功,被奉為創新的典范,他不僅創造了蘋果并將其打造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而且創新了他所觸及的每一個行業,包括電腦、音樂播放器、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些成功的獲得源于喬布斯對于創新與模仿的深刻理解。蘋果的成功源于喬布斯對于核心技術持之以恒的研發,不僅在軟件上蘋果是先進的,在硬件上,蘋果也是獨樹一幟的,其人性化的設計、獨特的顧客體驗,特別是蘋果的品牌謀略,這些都使競爭者難以望其項背。而所有這些成就的獲得,更源于喬布斯根植于內心深處的企業家精神,這是更需要環境造就和文化習得的特立獨行、孜孜以求的精神動力。
市場經濟是從西方開始的,汽車、電腦、家電、手機等都是西方發明的,對于后起之國,中國企業首先需要的是學習,在學習中模仿,在模仿中創新。
很多企業動輒高喊自主創新,處處標榜自我發明,實際上,“拿來主義”是最好的創新手段,“拿來主義”同強調自主創新并不矛盾,合理合法地“拿來”是創新的最好基礎。不管是“買來”還是“換來”,我們可以拿來國外的好技術,再在此基礎上做創新,也可以拿來國外的新模式,將之與中國市場實際相結合。對于先進技術的引進可以幫助企業縮短研發周期、迅速推出產品占領市場,而且可能比想方設法繞開別人的專利所耗費的成本還要低。學習國外企業的商業模式則可以幫助企業少走彎路、開闊思維、提高效益。實際上,中國很多知名企業正是借鑒和拿來國外的新技術、新模式,以適應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而取得成功的。因此,模仿式創新仍是當前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思維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