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對于大部分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來說,從其出生時就身負傳承家族財富的使命,根本不用等到年富力強時再去頓悟。對于家族企業,執掌者的能力直接決定著企業未來的成長曲線,所以,家族企業的財富傳承如同皇權更迭,既可能孕育轉折涅槃的機會,也可能是家道中落的起點。
接班一直是家族企業的瓶頸,波士頓家族企業研究協會的數據揭示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30%的家族企業能夠成功傳到第二代,10%能夠傳到第三代,能夠傳到第四代的僅剩3%。作為一種古老的組織形式,家族企業由來已久,至今源源不斷,因接班問題導致的企業衰亡、發展或壯大經久不絕,衍生多種企業形態。正如這一領域的專家、美國布萊恩特大學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WilliamO'Hara所說:“在跨國企業之前,已先有家族企業,在工業革命之前,也已先有家族企業,至于在希臘羅馬帝國的啟蒙前,也同樣是先有家族企業的。”那么,家族企業接班都有哪些模式呢?著名家族企業研究專家愛譚小芳總結出以下六種:
一、發揚光大型:
兒輩傳承父輩的思想,沿著父輩設計的正確道路,將企業理念傳承下去,把企業帶入新的發展境界。例如方太集團,父子兩人的思想一脈相承,兒子把父親的事業發揚光大。
二、升級換代型:
兒輩在父輩的基礎上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 ,使企業發展進入了全新時代,開啟企業發展的新紀元。比較典型的是橫店集團的徐文榮和徐永安。徐永安上任后認為橫店落后了,保留了電視電器、醫藥化工、影視娛樂,把其他很多產業全部賣了,橫店集團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三、優勢互補型:
兒輩從事的是新興產業,父輩從事的是傳統產業。兒輩做投資,父輩做實業,兒輩做乘法,父輩做加法。典型的是萬向集團。魯冠球做實業,兒子做投資,魯偉鼎資本市場做得非常好。這樣的情況還有李嘉誠和李澤楷,李嘉誠做傳統產業,李澤楷做新興產業。
四、另辟蹊徑型:
父輩做原有產業,兒子另起爐灶,產業間幾乎沒有任何關聯,但父輩為兒輩提供支撐。
五、群星璀璨型:
兒輩分而治之,進而將企業分拆為幾個大企業集團,有和睦相處的,也有反目成仇的。
六、改弦更張型:
兒輩將父輩產業徹底終止,企業完全改變戰略形態,從而誕生新的產業架構。
譚小芳老師(預定家族企業學習 ,請聯系:13733187876)認為,家族企業之所以急于轉交給第二代,很重要的一點是,“職業化經理人”機制尚未成熟。在中國,所謂的“職業經理人”體系,與家族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紐帶關系相比,顯得非常脆弱。在沒有職業經理人立法規范和社會建構的條件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顯得毫無基礎,因而導致家族化的傳承成為必然的選擇。由于企業老板和職業經理人的整個合作機制目前沒有建立起來,老板至少五個權利不敢放:一是財權,二是人權,三是核心技術,四是采購權,五是大客戶。這五項不放權,職業經理人基本架空,所謂職業經理人的規范化運作幾乎不可能。
譚小芳老師指出,職業化關系到企業的長期發展,如果經理人職業化的過程沒有完成,二代接班的命題就永遠完成不了。只有實現了職業化,職業經理人可以很好地化解二代接班的矛盾。譚老師也指出,職業經理人制度在西方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家族企業也不是非要職業經理人的,家族內有適合的人才,一代一代傳下去的也有。
譚小芳老師認為,創業難,守業更難。企業家第二代所處的時代和其父輩相比,已有了本質上的差異,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市場共享化、國際國內競爭的交匯,使得企業必須在更廣闊的坐標系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其戰略構建和運營體系也必須順應這一深層變化。如果說創始企業家更多強調的是“一招鮮吃遍天”的簡單競爭方式,那么“二世”企業家則面臨著系統競爭的全新考驗,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線下網絡與線上網絡、硬實力與軟實力、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元素,都需要新一代企業家去整合和考量,沒有這樣的駕馭能力,根本無法適應系統競爭時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