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比例不協調,通常表現為企業并購過分依賴單一融資渠道,導致風險和成本均呈現出較高的水平。如,過分依賴股權融資,放棄采用債務債券融資方式,從而導致 資本市場 失衡并使公司喪失發揮財務杠桿功能的機會;或過分依賴銀團貸款,極大地提高了利息成本和到期還本的風險。
“股權融資偏好”在我國 上市 公司并購融資中是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它導致債券市場,特別是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滯后,使得過多資金集中于股票市場,從而導致整個資本市場結構失衡。目前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保持了較低的資產負債率,有些上市公司的負債甚至為零,對股權融資的強烈偏好,同時也導致企業喪失了通過負債發揮財務杠桿的機會。
然而,在另外一些并購案中則顯示出完全相反的情況,表現為過度依賴銀行貸款融資。如:在聯想并購案例中,向銀團貸款是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其明顯偏高的債務融資比例使得
企業財務
成本和企業風險不可避免地上升。因為通常情況下,以直接向銀行或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的間接融資必須支付固定的利息,同時還本期限也是固定的, 這些都是造成財務成本和風險上升的原因。聯想12.5億美元并購總資金中,向國際銀團貸款額高達6億美元,相當于一半的并購資金,比例明顯偏高。再如,京東方在收購韓國現代TFT-LCD業務和冠捷科技案例中,也是通過向銀行大規模借貸獲得并購資金的。債權過于集中通常對企業影響很大,
財務風險
高,因此存在著極大的潛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