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做好資本經營,必須走出傳統的思維模式,真正按照資本經營的規律進行運作,創新則成了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
現狀之憂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在保證國民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方便群眾生活、推動技術創新、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融資、信息、人才、技術等方面還處于弱勢,加之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的過渡時期,政策環境也不盡完善,這一切使得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挑戰。
民營 企業資本 經營的缺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產權關系不明晰
目前,在許多地方,家庭企業、合伙制企業非常普遍,在這些企業的創業初期,由于許多因素難以界定(譬如有的出錢、有的出力、有的出技術等),家庭成員或合伙人之間一般很難以正式書面的形式對企業產權進行劃分和約定。因此,產權的模糊狀態不可避免,造成了通常所說的民營企業的“原罪”問題。
“原罪”問題的存在,已成為民營企業發展中的一大隱患,時刻威脅著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譬如,一些家庭企業,由于內部成員之間缺乏明確的產權界定,一旦兄弟不和導致分家,處理的結果只能是甲分生產線,乙分廠房,等等,最終導致甲乙雙方都無法生產,使企業走上解體的道路。
利益分配機制失靈
長期以來,不少民營企業沒有制定一套規范化、科學化的員工獎懲制度。企業利益分配如何、企業的財富用于員工多少、回報股東多少等問題,沒有很好解決,企業對員工的承諾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而且常是承諾多,兌現少。
企業失靈的利益分配機制,將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譬如,企業優秀人才流失、員工積極性喪失、工作效率低下、企業產品質量下降以及企業內部吃大鍋飯現象等。
政策支持和經營透明度
家族企業,因缺乏國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經營透明度不夠等問題。銀行對家族企業總是采取歧視政策,即使對效益較好的家族企業,銀行也較少考慮。
證券市場建立的結果,更大程度是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融資渠道,家族企業通過 上市 獲得融資的壁壘很高。
在民營企業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很普遍性的問題,即企業很少貸款,甚至根本不貸款。而在當時,貸款并沒有現在這般困難。許多民營企業的經營者不但沒有資本經營的意識,甚至認為,貨款經營就是企業沒有實力的表現。民營企業資本經營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營企業經營者的觀念誤區造成的。
過度求穩
過于保守,完全靠自身資本積累,不敢進行融資,這類企業占有很大的比例,表現出一種過度求穩的狀態。民營企業在“一次創業”時,由于規模小,多數企業可以自行解決資金投入問題,但“二次創業”則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需大額資金,而完全依靠“一次創業”時所積累的資金,則根本不可能進行“二次創業”。但許多民營企業過于保守,不愿再承擔風險,最終走上衰敗的軌跡。
許多民營企業科技企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將“技術經營”作為企業滾動發展的“法寶”,為了求穩,對資本經營一直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直到資金問題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時才“恍然大悟”。但是,這時又很容易出現另一種情況:一些民營企業雖然不得不走上“技術經營+資本經營”的道路,然而,由于長期受技術經營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資本經營的問題上無所適從。于是,一些民營企業便主要依靠自身力量進行非專業化的操作,其結果是白白耽誤了大好時光。
解決之道
資本經營絕對應該是一種專業化的行為。資本經營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在傳統思維下根本無法實現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企業必須走出傳統的思維模式,真正按照資本經營的規律進行運作。
明晰產權關系
要明晰產權關系,民營企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經營管理 權問題,即采取投資者直接經營或者采取委托代理制的“兩難選擇”。二者各有利弊。
投資者直接經營管理企業,其個人效應最大化目標與企業效益最大化目標是相一致的,在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但是,隨著民營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投資者面對著日益復雜的大規模企業經營管理事務,客觀上要求必須由專門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的 經理人 替代,即高級必須采取委托代理制。在技術和管理日益專業化、知識化、現代化的今天,民營企業的發展和其所固有的素質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些文化程度較低(就不少數量的民營企業家而言)的民營企業家,無論如何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現代高科技產業的。
分享經營成果
在實行代理制的情況下,作為代理人的經理與所有者的目標函數通常是不相同的。因而雙方存在著利益上的不一致。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雙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理由相信,代理人不會總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行動。這就產生了激勵不相容的問題。而且,由于企業的經營 績效 是由經理的行動和一些不確定因素共同決定,所有者不能直接觀察到經理的行動和其他不確定因素,而只能由所觀察到的經營成果來間接評價經理的行動,這就決定了所有者關于經理的行動或者關于經理的努力程度,信息是不完全的對稱的。
信息的非對稱性必然導致契約的不完全性,影響契約的執行和落實。這就會導致企業所有者(委托人)無法準確判斷企業的經營成果究竟有多大程度是由于經理人(代理人)的主觀努力造成的,使得經理人有可能通過隱藏行動而不完全承擔其行為的全部后果,從而導致其有可能從事高風險或損害所有者利益的行動,而所有者則要承擔過度風險,由此引發企業經理人的道德風險問題。
在現實的不確定性和不完全監督條件下,如何構造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契約關系(包括補償性激勵),從而為代理人提供恰到好處的激勵,以促使其行為選擇能使委托人的福利最大化,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資本社會化
資本社會化不僅導致了 企業管理 的革命,而且帶來了整個社會經濟的變革。資本社會化使民營企業擺脫家族企業的制約,將資本、管理和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使企業家保持良好的心態。資本社會化是企業管理革命的起點。資本社會化的企業,能夠形成合理的治理結構,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更為合理化、科學化。資本社會化的具體實踐就是股份制、公司制。
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兩種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以其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股份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公司制克服了業主制和合伙制的諸多弊端,通過有限責任制,降低了個人、家庭和公司的風險,使個人和家庭的變故不至于影響公司的發展。相應的,公司經營不善也不會直接影響個人和家庭生活。
公司資產和個人資產分離所產生的超越性,使公司的資產更為開放,擴大了公司的融資能力。這種超越性又使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易于分離,從而克服了股東直接參與管理所造成的能力和素質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