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了法定婚齡,卻沒規定企業搞收購的年齡,事實上收購后的整合比結婚后過日子更難,更麻煩!
回歸“核心能力”
為什么叫“再談”,因為資本運營這個題目我研究、實踐了十多年,也就是從1990年到現在。前7年的研究、實踐成果曾于1997年1月出版過一本書——《資本運營論》,至今也已經9年,今天再談感觸良多。當然,也有人說這些年如火如荼的資本運營熱使很多企業家誤入歧途,資本運營是錯誤的,西方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
其實資本運營就是指企業外部交易型戰略的運用,兼并、收購與重組是企業外部交易型戰略最復雜、最普遍的運作形式,也是資本運營的核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J·斯蒂格勒說:“縱觀美國著名大企業,幾乎沒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應用了兼并、收購而發展起來的。”但1997年以前中國企業一般只注重于內部的管理型戰略,即產品經營,1997年以后大家才越來越熱衷于外部交易型戰略,就是資本運營。九年下來有說法認為,到現在資本運營的操作過熱了,背離了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規律。其實像德隆、格林柯爾這樣的企業,結局是顯而易見的。它們為什么會完蛋?這得回到企業的核心能力上來。
《資本運營論》里有這樣兩段話:
“企業內部管理型戰略和企業外部交易型戰略的有效運用是(企業)獲得和發展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徑。內部管理型戰略是一種產品擴張戰略,在現有資本結構下通過整合內部資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調整組織結構、提高管理能力等,維持并發展企業競爭優勢,橫向延伸企業生命周期曲線,關注的是資產負債表左邊資產項目下的經營效率。外部交易型戰略是一種資本擴張戰略,通過吸納外部資源,包括組建合資企業、
私募
融資、兼并與收購、股票發行與
上市
等,推動企業生命周期曲線的縱向擴展,關注的是資產負債表右邊資本項目下的運營效率。”
“絕大多數企業只關注企業行為的外在效果,例如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品牌的知名度、企業的
銷售
規模等,卻很少認真分析造成這些后果的內在因素。”
很多企業都是做著做著就忘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受到誘惑而偏離和背棄核心能力,去做那些看起來自己好像也能去做的事,看起來有優勢、事實上是沒有優勢的事情。企業發展一般有三種選擇,A.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慢慢積累,穩健發展。B.就像德隆、格林柯爾一樣,通過資本運營瞬間急劇膨脹,消化不了,幾年后東窗事發。但現實中人們常認為還有第三條路可走,也就是C.幻想既能通過資本運營獲得瞬間急劇膨脹、擴張,最后還能慢慢消化。但這樣做的代價是慘重的。
親歷教訓
下面我給大家舉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是我們收購山東濰坊中藥廠的經歷。中證萬融的核心能力在哪里?我們的優勢是投資、參股企業,然后幫助企業改制去上市,構筑了一套知識體系、技能體系、資源體系。我們在收購山東沃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沃華,原濰坊中藥廠)之前,已經參股了同仁堂。我對中國傳統醫藥文化非常感興趣,對同仁堂的
經營管理
特點研究還是很透的,也是學到了些精髓的,除了投資專業以外,自認為對中藥行業是最了解的、最熟悉的。從2002年2月收購到現在已有4年時間,在收購方面我們是專業的,即使回頭看,收購前談判,收購合同,財務,法律,評估各方面,都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用5000萬買了80%的股權,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并具備了較好的
執行力
。但問題出在哪里了?為什么我們消化山東沃華比較難呢?
是因為我們的核心能力根本不在中藥經營管理上,如果我們參股一個中藥企業,然后幫助它去上市,可能我們駕輕就熟。但當我們做大量中藥企業的內部管理型戰略實施工作,從專業投資到親自控股經營一個企業的時候,我們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有限了。經過將近四年的艱苦努力,雖然沃華凈利潤從2002年三百萬上升到2005年3千萬,還是和我們的目標相差比較大,原因在于我們沒有現成的積累的中藥企業的核心能力、一套經驗和執行的體系,沒有具備執行這種核心能力的團隊。
最簡單的例子,改制后,山東沃華高管占20%股份,有股份了,高管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銷售人員的獎勵、工資都比以前提高了,自然而然銷售收入就應該增長——所有經濟學家、所有理論都會這么說。但實際上第一年根本沒有增長,企業在歷史上形成了一些漏洞:一些人為控制的交易,利益輸送的管道。改制后,某些人既要企業公開給他的利益,同時以前輸送的利益他也不會自動去斷掉。所以收購者要有企業經營細節方面的知識和人才,才能盡快知道漏洞,巧妙地堵住漏洞,尤其是還不能打擊一大片,這就更需要核心能力了,這樣公司激勵才會有作用,否則你給他激勵還不如他自己給自己的激勵大。
這說明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收購一個企業,光有錢是遠遠不夠的,明白了別人如何做的也是不夠的,你最好在你的核心能力范圍之內去收購企業。如果從收購企業開始培養核心能力的話,你就要下極大的功夫、花很長時間。實際上這種風險很大,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用你已有的核心能力收購、兼并,你的整合成功率會很高。所以同仁堂也不敢輕易收購,才保持了他們這么多年來持續穩定的增長。像德隆、格林柯爾拼命收購,拿股權和被收購企業再融資,再收購,最后就沒有管理型戰略了,也沒有管理型戰略的實施即產品經營了,更沒有明確的核心能力了,你給他再多的錢,這些錢進了企業以后,他也不能給股東創造價值,他永遠都缺錢,都是在損害財富,損害企業價值,這些錢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投了無底洞,無論誰給的錢都會損失掉的,企業沒有核心能力,表面上規模很大,實際上這樣的企業早晚會完蛋。
做李嘉誠和巴菲特50歲以前做的事
李嘉誠1950年在他22歲時進入商界,“長江實業”在1972年上市,李嘉誠時年44歲。“長江實業”最初上市股票發行了4100萬股,每股面值2元,實收股本8200萬元,以每股3元價格公開發售1050萬股新股,集資3150萬元。1979年,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手中收購英資集團“和記黃埔”,此時已經51歲。還有一個人,沃倫·巴菲特是全球最偉大和最富有的投資家。開始進行大規模收購企業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李嘉誠和巴菲特都是50歲以后核心能力強大了才進行較多的收購。談這兩人的歷史,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企業家,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是這兩個人50歲以前應該做的事,即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如同結婚,法律規定法定年齡20歲以后才可以結婚,但是法律卻未規定企業搞收購的年齡,事實上收購后的整合比結婚后過日子更難,更麻煩!我認為做收購的企業應該至少有10年以上核心能力培育的歷史。
我們投資的同仁堂、登海種業、山東沃華這三個企業中,山東沃華讓我們付出了最大的代價。因為中證萬融的核心能力在于參股投資和幫助所投資企業上市,如果超越自己的核心能力去控股投資,進行產品經營,就要重新學習,會付出很多學費和很大代價。經過幾年的積累,我們現在在心腦血管中成藥領域也具備了核心能力,所以我們近期收購也只限于心腦血管中成藥領域的企業。其他的投資就只是參股,但要能在3年內上市才行。
最后,我用三句話結束我的文章,第一句話,資本運營沒有錯,必須做。沒有資本運營就沒有李嘉誠、巴菲特,也沒有同仁堂、登海種業和山東沃華的發展;第二句話,產品經營最重要。事實上,他們把99%的精力都用在產品經營上,而不是資本運營上,這一點從杰克·韋爾奇的傳記里可以得到證明,杰克·韋爾奇用99%的篇幅講企業變革、6西格瑪、團隊精神、
企業文化
等產品經營的內容而不是資本運營;第三句話,循序漸進才能贏。他們的資本運營的成就得益于循序漸進,通常情況下是先私募融資(也融智),再上市,再配股,再合資,然后才是并購,而且要根據企業的核心能力來確定資本運營的節奏。
(作者為中證萬融投資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資本運營”錯了嗎?
- 本文分類:資本運作
- 本文標簽: 企業收購核心能力
- 瀏覽次數:15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0-04 00:31:31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zb/7062
- 上一篇 > 風險投資:檸檬還是珍珠
- 下一篇 > 營運資本管理中常見的十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