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平安捐資1000萬購買的38臺獻血車開到了
北京
的世紀壇廣場,當天,平安向中國紅十字會進行了捐贈,并組織了萬人獻血活動。我也參加了那次的獻血。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彭云同志到采血車上來看望我,囑咐我保重身體,讓我很是感動。
恰恰也是這件事情前后,被譽為“保險人才黃埔軍校”的平安遭遇了“挖墻腳”風潮,一部分平安的干部員工選擇了離開公司。這兩件事情前后發生,使我自然地將“人才流動”和“人體造血機制”聯系到了一起。在我看來,參與獻血活動,有利于身體的造血機制;而適當的人才流動,也有利于企業的人才培養和成長。
人體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每時每刻都有分解、死亡,但是因為一套完美的“造血機制”,使得我們體內的血細胞能得到及時更替,保證我們每日
正常的作息活動。人體一旦血細胞缺失,“造血機制”就啟動運作了。首先是骨髓中處于靜止的干細胞開始變化,根據需要,被制造為各種血細胞:紅細胞用來運送氧氣到身體各個器官;白細胞是人體的免疫大軍,吞噬清除外來生物;血小板促使血液凝固,避免人體大量失血等。跟著,生成完畢的這些細胞,就被釋放到血液中去發揮各自的作用。最后,在4個月左右的壽命期終結后,血細胞完成“使命”,進入脾臟被分解,然后人體再進行新一輪的造血。人的一生,體內血細胞大概要進行300輪的淘汰,因為這套體內“造血機制”的存在,保證了機體可以不依靠外來輸血力量的健康成長。
對于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公司要留住人,最有效的方法是形成自己的“造血機制”。只要內部人才培養的機制形成,就不需要擔心人才的流動。即便出現人員流動的狀態,仍能保持業務發展不受大的影響,同樣,因為崗位人才的適度更新,新人才會有機會成長起來,才會有機會展示自身的才干。
首先,企業要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能根據需要制造出各種“血細胞”。在平安,我們有一套完善的人才發現、培養、提高機制。在人才發現上,平安不僅重視相馬(招聘過程),更重視賽馬(業績考評),我們讓員工在一個公平的平臺上各施其長,各展拳腳。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問責考核、硬性排名,總有各方面符合平安
績效
導向文化的人才脫穎而出。他們就成為平安人才梯隊的儲備力量。其后,平安會給他們提供充足的、與崗位勝任與提高相適宜的技能學習
,并給他們有一定壓力與挑戰的鍛煉機會。在“鞭打快馬”的過程中,有些人會頂不住壓力,被淘汰出局,能留下的,則是平安需要的各系列、各方面的人才。
其次,人才的造血機制,還在于后備梯隊的培養。平安要確保每一個重要崗位上,有好幾個人隨時可以接上來,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后備梯隊的培養,是平安每一個干部年度的KPI指標。除了日常的傳、幫、帶,每一個考核年度結束,主管就會和學習
部門商議,為考核排名領先的下屬計劃
合適的學習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