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鴿
「作為投資人,在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的同時,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
熊曉鴿,IDG資本全球董事長。1993年,協助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先生在中國創立太平洋風險技術基金(現更名為IDG資本),成為最早將西方技術風險投資實踐引入中國的人。
我是93年5月底募集了第一支2千萬美元的基金,之后就開始投資,到現在已經有25年。我一直跟別人說,我是90后,因為我是91年11月6日參加IDG。在參加IDG之前,我在波士頓一本叫《電子導報》的雜志社里工作,后來該雜志還出了中文版,我當時在英文版工作就跑硅谷。
當時在硅谷,有很多生產半導體元器件的公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知道了什么叫VC(風險投資),那個時候我們雜志還辦了一個專欄,是寫亞太地區的風險投資。
1991年,我回國了,彼時國內還不知道什么叫VC。我本科是在湖南大學讀的,我的同學有很多在深圳,他們想創業,我說你們去找VC吧,但大家都不知道VC干什么的。我那個時候回國有兩個夢想,一個想辦更多的專業雜志,把硅谷128公路那些成功的信息介紹到國內來;第二個想做VC,IDG麥戈文董事長跟我一談,一拍即合,我就加入了IDG,回國來做這兩件事。
1.
情懷or理性,投資人該怎么選?
現在有個說法,賠錢的生意不少是因為只講情懷的緣故。我現在還碰到很多的人,你要是做公益和慈善,就說你很有情懷。
作為基金以賺錢為目的,絕對不會因為情懷而去投資 ;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其實情懷和你的投資是兩回事,如果一個人是為了情懷而投資的話,我覺得最好是在政府基金工作,不要在一個私營基金里面工作。
我覺得現在出現了一個誤區,很多人都覺得投早期都可能是情懷,但我認為做任何一件事還是要有情懷。就像我當年回國的時候,我跟麥先生去談,想做雜志。后來我想做VC,我之前從來沒有做過,他還是投資了我,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情懷。
因為這個情懷,更多的是你大概有一個方向,然后感染了給你錢的人。所以我覺得情懷和商業是不矛盾的。只是在評估項目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對市場、對產品做理性的分析和判斷。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一個投資非常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投資的本質是一個理性的決策,所以在理性決策中,你的情緒化到底扮演不扮演一個角色,或者扮演一個角色到什么樣的程度?我覺得這其實是任何一個職業投資,包括風險投資每天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投資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你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管理LP的錢,LP投你不是投情懷,是為了賺錢。你的履約責任是要賺錢,而不是投情懷。每個人都不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性,可能我們在選擇一個投資方向時,比如我是環保主義者,我就很自然地對環保和教育的這些行業有偏向。
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人,實際上在我們考慮每個選擇項目標準的時候,其實不應該降低標準。 我們對項目的選擇有一個最直接的問題,如果一個項目符合你的情懷,但是你知道投進去以后,一定要賠錢的,你投還是不投?我覺得這是現實存在的抉擇。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在我們做投資決策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把我們情緒化的東西摒棄。
2.
投資人的終極目標該是做百年老店嗎?
巴菲特今年80多歲了, 投資這個職業是越老越值錢 ,不像運動,也不像媒體,媒體人老珠黃就不值錢了。做投資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干得很久,就像運動中的高爾夫一樣,打到80歲都可以打,其實不需要退休.但是你的工作上可能要有一些分擔,并不一定要退休。
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想要做百年老店,從92年開始算,我們做了25年,我們還有75年要走。我肯定不能再干75年,我們IDG資本有個系統,就是即使公司的主要創始人離開去做別的事情,公司還能運作下去。任何一個公司做到最后,就是一個品牌。今年我們IDG資本做了IDG全球投資業務的并購,我們的并購就是延續了IDG的品牌。
我在想,我們基金能否持久?有一天我不在了,但是IDG資本還在,這是第一;第二, 我希望我們投的項目在很多年以后,當我們都退出了,它們還能夠持久。 例如我們投的百度和騰訊,盡管我們都退出了,但我希望他們百年以后都還在。
科技類的公司是極其殘酷的,舉一個例子來說,微軟可能過些年就不存在了,但是比爾蓋茨基金還會存在。 歷史上來看,最沒有地位的是商人,活著的時候賺了一些錢,并沒有留下什么東西。 可是美國一些企業家,像洛克菲勒和卡耐基,留下的是他們的基金會。

3.
投資人遇到的坑?
做投資蠻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有敬畏之心 ,要對我們的投資人LP要有敬畏之心,對我們投資的公司要有敬畏之心,對我們從事的事情要有敬畏之心。現在幾乎全中國人民都是投資人, 我覺得當下最大的坑,可能是我們對所從事的行業缺乏敬畏之心。
我一直在說,投資本身就是一個遺憾的行業,為什么呢?投錯了,會說當年我為什么投;投對了,會想當年為什么投少了,或者退出太早了。所以我就覺得人生千萬不要活在遺憾和焦慮之中,對我來講沒有什么可遺憾的,每天開心就好。做投資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心態。
對人品的識別是永遠存在的一個課題。 我們在行業里做了20多年,比較難的就是看人,人是有隱秘性的東西,有兩重性,人又是可變的,所以對于人的識別和判斷,仍然是我們投資上很大的一個坑。
4.
投資永遠有機會
我剛入行的時候,最牛的公司不是微軟,也不是蘋果,而是摩托羅拉。所有企業都想做成百年,但其實不現實。那么現在BAT涉足了各個領域,創業者還有發展的空間嗎?盡管大家都在布局,但我堅信,沒有任何一個公司能夠永遠通吃,尤其是技術型的公司。PC的技術是誰發展出來的?是IBM。可是硬件賺錢最多的是因特爾,軟件賺錢最多的是微軟。IBM的PC業務最后被聯想收購了。這也說明,對于大的上市公司而言,即使它擁有一些新技術,但是它的“副業”很難打過別人的“主業”。
所以說, 每一代的創業者都有每一代的機會,千萬不要把BAT當作永遠不可逾越的三座大山。 BAT很牛,但他們的國際化路線還可以繼續拓展。90%的銷售額仍然來自國內,未來得走國際化路線才可以。我認為B2B的領域也有很大發展空間,現在大家都是對個人服務。B2B其實更容易國際化。
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通吃,永遠有機會投出下一個BAT級企業。投出下一個BAT、甚至比BAT更牛的公司,這些是我的工作,我的職責所在。
投資人( GP )不能唯利是圖。另外,出資人( LP )的素質也很重要。 IDG 資本的出資人里面,很多是退休基金和公益基金。出資協議里,除了對回報率有一定要求外,還注明一些領域不能投。比如,我們的美元基金不能投武器、煙草和烈性酒。
也就是說, 作為投資人,在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的同時,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