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這個時代的中國盛產富豪。按照胡潤統計,目前中國坐擁千萬資產富豪數目是96萬人,這意味著,每1400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是千萬富豪。但無論是陳光標慈善困局,還是郭美美滿屋子的愛馬仕,與這一階層龐大的且在持續增長的數字相比,當下的中國富人顯然尚未學會如何與其巨額的財富和平自處,而大多數中國人,也尚未學會如何平和對待這一群體。
上個世紀,“美國歷史富豪榜”的頭把交椅頒給洛克菲勒時,《福布斯》給出了這樣的評語:“他不單單影響經濟,還直接確定了這個國家的走向。”那么,越來越引人注目的中國富人們又影響了什么?他們又準備要影響什么?
中國富人進化論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楊梅菊發自 北京 毫無疑問,這個時代的中國盛產富豪。按照一貫在中國造“富人榜”的胡潤統計,目前中國坐擁千萬資產富豪數目是96萬人,這意味著,每1400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是千萬富豪。
但無論是陳光標慈善困局,還是郭美美滿屋子的愛馬仕,與這一階層龐大的且在持續增長的數字相比,當下的中國富人顯然尚未學會如何與其巨額的財富和平自處,而當下大多數中國人,顯然也尚未學會如何平和對待這一群體——近十多年來,他們被高度關注、頻繁提及卻整體性面目曖昧、定論搖擺;他們出身艱困,來路模糊,他們對財富累積的命運心懷深深的光榮、驕傲與恐懼;他們將成功穿在身上,被來自民意的捧殺或棒喝追逐得無處逃遁,他們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域的財富持有者都不盡相同,他們是中國的富人。而第一代中國富人完成財富積累的時間,多不超過十年。
上個世紀,“美國歷史富豪榜”的頭把交椅頒給洛克菲勒時,《福布斯》給出了這樣的評語:“他不單單影響經濟,還直接確定了這個國家的走向。”那么,越來越引人注目的中國富人們又影響了什么?他們又準備要影響什么?
從購買LV到冰島購地
當富豪黃怒波宣布自己買下冰島300平方公里的土地時,幾乎沒有人為這一舉動而表現得過度驚詫,因為在黃怒波之前,中國“串包團”早已席卷了巴黎和香港的名牌包店,中國的炒房團早已包抄了新加坡英倫和美國。產自東莞的達芬奇家具可以創下天價,而郭美美之后,愛馬仕面向中國的銷量以穩健的姿態超越了LV,因為它更貴。關于這一點,馮小剛的電影《大腕》說得再明白不過: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也許只有外國人越來越不淡定,面對中國人令人瞠目結舌的消費能力,他們不能不響起40年前日本“買下全世界”的噩夢。目前,中國買家是倫敦最活躍的海外投資者,很多大陸人在倫敦物色房子(預算800萬-1700萬英鎊)。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和擴張在同步進行,從聯想收購IBM的Thinkpad業務到吉利整體收購沃爾沃,到最近的 中石油 (9.88,-0.07,-0.70%) 收購歐洲的煉油廠和 工商銀行 (4.42,0.00,0.00%) 收購美國東亞銀行。國際輿論已經從驚詫、議論到現在習以為常。媒體的觀點已經從“中國人會來收購嗎?”發展到“中國人會出價多少?”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發達國家瘋狂購物,英國媒體更是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形容這一現象。據統計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購買國。“北京鎊”涉足的產業不僅是奢侈品消費大牌,也包括地產、汽車、紅酒、收藏品等。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內地買家是倫敦市中心高端 房地產 市場花錢最多的人,截至今年2月底,中國大陸買家在高端房地產方面的平均開支達650萬英鎊,超過馬來西亞和香港。《悉尼先驅晨報》日前一篇報道稱,一個持學生簽證的中國女孩,完全不懂英語,在房產拍賣中只是不停地舉手,結果以約合1143萬元的價格拍得一套三居室房產。該報稱,中國買家抬高了澳大利亞房價。很多人甚至認為,5月澳大利亞央行加息舉措就是針對中國炒房團制定的。
海外消費如火如荼,國內奢侈品消費同樣毫不遜色。“世界奢侈品協會”前不久發布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國內的奢侈品消費總金額達107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費市場份額的30%。“世界奢侈品協會”報告甚至認為,由于日本地震等因素,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奢侈品第一大消費市場的時間可能大幅提前到2012年。
令人震驚的購買力背后,則極有可能是心理層面的炫耀和炫耀之后的自我滿足——最經典的例子也許就是那個叫郭美美的20歲女孩。
能睡在達芬奇大床上,花掉105萬元又何妨?能被達芬奇頂燈照耀,花掉188萬元又何妨?能打著領結,圍上手絹,坐在達芬奇餐桌邊痛飲國產拉菲,花掉315萬元又何妨?
在中國,關于財富以及如何消耗的故事數不勝數,但當個人行為逐步蔓延為社會之病,那么如何消耗財富便理應納入公共討論。中國自古便有“富人食稻與粱,貧子食糟與糠”之說,甚至倡導“資本主義”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同樣認為:如果富人集團無視窮人集團福利進一步惡化的現狀,就可能造成公共的悲劇。從長期看,窮人集團在與富人集團的博弈中,優勢地位逐步明顯,在穩定的社會中如此,在一個動蕩的時期更是如此。——這意味著,如今的中國終于到了解決該如何審視“富人”、富人又何以為富的緊要關頭。
從失意者到新貴族
中國從來都不缺富豪。所謂黃怒波一擲萬金買冰島的豪氣,怎抵得上戰國時期呂不韋以全部身家換秦國的謀略?但從古時的農本商末到今日萬物的“泛貨幣化”,黃怒波們比呂不韋好運氣處在于:多少年的浮浮沉沉之后,他們以其財富贏得了物質范圍內的空前尊重。而這一尊重,則與一股隱伏在民意中的仇恨形成另一重尖銳對峙。
而這一局面何以形成?從當年“地、富、反、壞、右”時期被批斗和被摧毀的命運,到后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致富春風,再到今日炒房、炒股者占據中國富翁群體半壁江山,以及全民撈金下資本與權力的暗中迎合——中國富人群體形象在上世紀90年代經歷短暫輝煌后,再次在信息時代中被一次次顛覆。
如今,中國第一代致富者大多已近中年,而富二代則含著金湯匙一路狂飆在消費主義的狂歡中。誰還曾記得第一代創業家們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大爭議中,冒著法律和政治風險一舉拉開了中國計劃經濟閘門的勇氣?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今早已在商業浪潮中銷聲匿跡的“傻子瓜子”創始人年廣久幾乎是個英雄,而如今看來,他在那個時代中創業的社會意義遠遠大于商業意義。事實上,回看80年代初中期的一批財富試水者,像柳傳志這樣的知識分子只是少數,大多數能豁出去、搭上身家乃至性命的是一些社會的“邊緣人”。
到90年代初,與80年代一些富人的無意識創業、被迫創業不同,新一撥弄潮兒下海創業中自我選擇、主動選擇的成分明顯提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春波認為,與柳傳志、張瑞敏、任正非80年代創業人喊出的“產業報國”口號不同,1992年后的創業者的驅動力來自擁有財富的愿望、證明自我能力和成就感。
1995年,中國大陸富豪第一次出現在《福布斯》排行榜上。這幾乎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從此,“財富”二字被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寫在中國人眼前。再后來,當中國以高速狂奔在GDP的道路上,隨之而來的經濟浪潮幾乎席卷了每一個中國人,公開愛慕并追逐財富不再是恥辱,而是一個中國人最大程度參與國家進程的重要方式。
不過遺憾的是,這一財富積累并沒有伴隨第三方標準的形成——金錢標準反而逐漸打敗舊有的道德系統、社會規則乃至法律建設。在財富的挾持下,一些試圖倡導與財富對立的概念都被迅速推翻和拋棄。沒有人關心其他,除了蘭博基尼、愛馬仕、拉菲、勞力士、房子、土地……近20年來崛起的富豪,一部分成了權貴資本的受益者,有些則成了精通血酬定律的黑色大亨,他們既無傳統中國上流社會的“禮”,又未學得近現代歐洲貴族的魂,他們呼嘯著穿梭于酒池肉林,如金碧輝煌的游魂。今天,達芬奇是被曝光了,但明天,米開朗琪羅還會站起來。
有美德的財富才是無價
西方經濟學界認為,只要存在著一個順暢的通道,人們能拾階而上,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就是一件好事情。它刺激不富有的人在通往財富的路上努力打拼,而社會財富的“大餡餅”便在逐財者相互傾軋的過程中,逐漸增大。但在眼下的中國,大多數窮人所看到的,也許只是它的壞處,那就是財富分配的不公,衍生出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貧富垂直差距的無限增大:窮人的后代,在趕超富人的孩子競賽中,將付出比他們的前輩更多的努力。“資本主義的浪潮抬升了每個船只。但毫無疑問,一些船顯然要比另外一些舉得更高些”。
處于社會結構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創新和財富的再分配來得太過迅猛,人們對于這新時代尚未做好充分準備。事實上,因著資本積累過程中第一桶金所天生具有的某種原罪,中國富人正在經歷的誤解與委屈,幾乎是每一個資本持有者所必須遭遇的敵意,也因此,當一個時代的富人以得益者的面目形成穩固的階層,那么“如何使其所在階層與更多數普通人所代表的平民達成諒解”,成為富人群體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但這顯然又是個極為棘手的問題。盡管面對自身所遇到的問題,中國無法從西方獲取答案,但中國富豪今日所深陷的精神和身份困境,從美國第一代資本家的轉型經驗中,或可為自己找到些許借鑒。
事實上,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盜竊國庫的貴族”便被用來專指那些馬克·吐溫描述的“鍍金”時代的發跡者,如鋼鐵大王安得魯·卡內基。1879年的《紐約時報》如此表達對這批“吸血鬼”的指責:“我們的超級富有的公民中的那么多人是在這里獲取財富的,卻沒有對財富的源泉表示出任何認可,更不用說感激,這是對人類本性的一種怪異的,令人相當不快的暴露。”
正如今天的比爾·蓋茨表示,他曾因為擁有巨大的財富而深懷“負疚感”。100多年前的老洛克菲勒也曾有這樣的困擾。而也正是由這種困擾出發,摩根、卡內基和洛克菲勒開創了一個大規模慈善活動時代——卡內基和洛克菲勒的慈善機構擁有比美國財政部還要慷慨的預算,以及任何官方團體都比不上的行動自由。
在美國,你可以擁有極多的財產。但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有所回饋,而且必須有人注意到你這樣做,否則你就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大人物。
反觀中國,中國富豪們習慣將成功穿在身上,但卻不習慣將自己的財富以數字的形式寫在富豪榜上,更不愿意為了慈善而出現在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酒桌上。所以,當陳光標高調慈善遭遇媒體質疑、史玉柱“喝大了再多捐100萬”的微博招來無數痛罵,中國富豪的慈善困局再次凸顯:當不捐成為大多數沉默者的選擇,慈善極易被抬高為某種道德秀,而高調的慈善則更易形成某種扭曲價值觀的負載,慈善不是施舍——如何卸下財富帶來的高蹺,回到地上,也許是中國富豪在學習慈善之前首先要完成的自我糾察。
正如達芬奇曾說:“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的財富的榮譽不知大多少倍。古今有多少帝王公侯,沒有在我們記憶中留下一絲痕跡,就因為他們只想靠莊園和金錢留名后世。”
令巴黎人瞠目的中國游客
誰是世界上花錢最大手大腳的人?二三十年前答案可能是日本人或韓國人,也可能是美國人。但現在,中國富人成了各地期盼的“財神爺”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江珍妮發自巴黎在奧斯曼大街,坐落著巴黎最著名的百貨商場“老佛爺”商場。“老佛爺”營業面積約6萬平方米,商品涉及男女服裝、鞋、帽、手表、手飾……應有盡有。更令其聲名遠揚的是:這里經營著1500多個品牌,是名副其實的“購物天堂”。如果有時間逛一次“老佛爺”,便不難發現,在路易·威登、古奇、PRADA、香奈兒等精品店門口,時常可看到顧客們排著長隊,需要分批入內。而排隊的人,一望而知,大部分是亞洲游客,其中不乏很多中國人。
消費LV的最大群體
“中國顧客現在是我們店最大的客戶群體。如果中國人不來,店里生意就會清冷很多。以前,一本護照限購兩個包,但是 銷售 情況太好了,通常店里早上剛到一批貨,下午就賣斷貨了。去年底,路易·威登只好出了新的規定,一本護照只能買一個包。”在巴黎老佛爺LV專賣店工作的華人劉小姐說。
據劉小姐介紹,巴黎老佛爺商店為了歡迎中國顧客,在香水、護膚品、服裝、箱包等店面都請了不少懂中文的導購。在她工作的路易·威登店就有20多名能說中文的導購。
“一般比較昂貴的手袋都是被中國顧客買走的。有的人甚至一次買10條皮帶,6塊手表。出手非常闊綽。”劉小姐邊說邊不由自主地升高語調。
由于中國游客絕大多數都是組團赴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旅游,在巴黎購物時間比較短,因此購物地點相對集中。據統計,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55%的營業額來自海外游客特別是亞洲游客的消費,巴黎春天百貨公司的營業額40%來自海外游客,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創下戴高樂機場新紀錄
中國游客在國外瘋狂購買名牌包、手表已經不是新鮮事,近兩年中國富裕階層在國外屢屢創下購物新紀錄,讓世界更加驚嘆于他們一擲千金的豪氣。其實對于這些中國富人來說,花錢多少已經不是問題,他們的心頭所好已經轉向了更昂貴的收藏——比如名師度身定做的高級定制服裝;瑞士表廠里那些不對外出售、只只身價百萬元以上的名表;百年酒莊限量版的名貴紅酒;全球限量的名貴跑車;還有巴黎、紐約地段最貴的豪宅。
巴黎假日旅行社是一家專門承接中國國內高端旅游的旅行社,據經理加海燕介紹,一些中國富商的消費能力讓法國人咂舌。“他們住在麗茲、莫里斯或四季飯店等法國最高端的酒店,一晚上的住宿費就要一兩千歐元,在法國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購物。卡迪亞珠寶、旺多姆廣場周邊的奢侈珠寶店、愛馬仕和香奈兒的皮包,往往是一擲萬金,不帶眨眼的。在酒店用餐時,也會點最頂級的紅酒,1萬多歐元一瓶的,每頓飯消費好幾瓶,讓法國人瞠目結舌。”
2008年圣誕前夜,在巴黎戴高樂機場的葡萄酒商店,一名中國人打破了戴高樂機場單筆消費記錄:一次性購買了價值46423歐元的紅酒。第二天,這條新聞立即成為法國多家媒體社會新聞版的頭條,法新社、《費加羅報》、《世界報》和法國多家電視臺都報道了這位中國人的闊氣。
報道稱,這位中國人在登上飛回北京的航班前,在戴高樂機場2E航站樓內的葡萄酒商店購買了兩瓶勃艮第酒,其中ROMANEE CONTI(品牌:羅曼尼康帝)單瓶價格就要超過2萬歐元,是法國最名貴的紅葡萄酒之一。他同時還購買了波爾多地區拉菲酒莊、柏圖斯莊園、馬戈酒莊、拉圖等酒莊的紅葡萄酒。
戴高樂機場在一份公報中說,當時商店內的中國服務員接待了這位乘客,只見他未加思索,短短幾分鐘內4萬多歐元已出手。
公報還說,戴高樂機場上一次購物記錄也是由一名中國乘客創造的,那是2007年,一名中國乘客花了2.3萬歐元買了幾瓶紅葡萄酒。
中國游客成世界購物冠軍
誰是世界上花錢最大手大腳的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二三十年前可能是日本人或韓國人,也可能是美國人。但現在,從巴黎到倫敦到柏林再到拉斯韋加斯,從東京到首爾再到迪拜……中國消費者成了各地期盼的“財神爺”。
根據環球退稅公司今年7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游客在國外購買免稅商品總額達13億歐元,比2009年增長了95%。
中國游客超過俄羅斯、日本、美國和印度尼西亞游客,成為世界購物冠軍。2010年中國游客在法國就購買了近3億歐元的免稅商品,比上年增長92%。是第二名俄羅斯游客1.4億歐元消費額的兩倍多。
小到化妝品、手袋、電子產品、當地特產,大至房地產豪宅都成了中國游客出境消費的目標。于是,最近一期出版的《國際信使雜志》在封面上特別寫下“當中國買下世界”的大標題,來驚嘆“中國富人們的消費能力”。
中外富人的同與不同
哪里都有“富二代”,而國外富人的“慷慨”,很多時候也是一種政治投資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陶短房發自多倫多中國富人將財產傳給子女,外國富人將大筆財富“裸捐”;中國富人想方設法偷逃稅款,外國富人主動上書政府,要求對富人增稅,以“共度時艱”;中國富人沉湎于奢侈生活,一擲千金,外國富人則常常生活簡樸,熱心公益事業;中國富人常常被譏諷為“有消費無品味”的暴發戶,而外國富人則志趣高尚涉獵廣泛……這樣的“中外富人對比圖”常常見諸媒體、網絡和街談巷議,并引發諸多感慨和議論。
不可否認,和中國相比,歐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開始較早,社會發展程度高,教育和科學更普及,民眾的教育程度和基本文明素質,都較近百年來又因內憂外患屢經“折騰”的中國要強得多,不光富人,各階層事實上都存在程度不等的中外差距,這種差距的形成固然有種種原因,卻是必須正視的現實。
炫富的二代全球都有
曾有分析家指出,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是富人最貪婪、殘暴、肆無忌憚的階段,歐美許多大企業家、大富豪和“太平紳士”,在此階段也曾是“羊吃人”的野蠻資本家、七海劫掠的“官辦海盜”,或舉止粗魯、為發財不擇手段的冒險家、淘金者,如今這一階段早已過去,歐美富人再也無需為攫取財富鋌而走險,而可以訴諸更文明、更有效的手段,如資本博弈、金融杠桿等。與之相比,作為后來者的中國,剛剛開始揭過資本積累的一頁,帶有更多的“野蠻氣”,也就不足為奇了。
先不論一些中國富賈的“原罪”,當下人們忿忿不平的乃是“寧坐寶馬車中哭”的嬌聲嗲氣和高調炫耀父輩殷實家業的“二代”言行。在中國,“富二代”的稱謂無時無刻不刺痛著貧富差距已近臨界點的社會現實,并夾雜著“先富”階層對“后富”者的低蔑與輕視。不過,在國外,炫富的“二代”也比比皆是。
最著名的莫過于帕麗斯·希爾頓——美國最富有家族的80后女繼承人。她生長在紐約華爾道夫飯店的總統套房內,奢華生活自童年開始。長大后的帕麗斯濫情、簡單、離經叛道。她不分場合地走光,各種高檔奢侈品從不離身,高調曝光豪宅和私人飛機……她吸毒酗酒流連夜店,不過即使因醉駕被送進監獄,仍擁有一大批西方擁躉,為她的美貌、身材,乃至品位埋單。
而國外最近的“二代”炫富事件發生在倫敦。今年7月,倫敦市中心集結了大量名貴跑車,原來是數十位身家頗豐的中東“富二代”們開始今年的歐洲消夏之旅。他們住國際酒店、坐頭等艙、享不菲美食,連英國當地民眾也對此不乏“羨慕嫉妒恨”……
富而行善有“義”也有“利”
事實上,大多數人心中自有善惡兩面。法律、道德如果能有效地制約惡,褒揚善,無論中外富人就不得不努力壓抑心中惡念,約束自己努力行善,反之,如果行善者無好報,為惡者有好運,那么“為富不仁”就會成為難以約束的普遍現象。在這方面,法治建設尚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的中國,顯然存在諸多不足。
在歐美國家里,稅收制度可更好地體現“抽肥補瘦”的原則,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讓人們并無后顧之憂,無需為養老積攢財富,巨額遺產稅又讓“傳子”的意念受到制約。與之相反,將資產用于慈善和社會公益事業,卻可獲得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并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可以說,富而行善不僅有“義”,也實實在在有“利”,而在中國,富人行善有義而無利,自身又存在后顧之憂,加上養兒防老、傳子以財的傳統意識仍然深厚,在慈善和公益領域缺乏熱情,也在情理中。
在歐美國家,慈善捐款途徑多、管理規范,不論富人或一般人,捐款行善都比較放心,而在中國,卻存在著慈善捐款平臺單一,民間慈善團體活動艱難,和各種和慈善事業有關的丑聞、騙局層出不窮的問題。富豪的錢也是辛苦所得,得來不易,渠道不暢,丑聞叢生,自然也會冷了不少富人的一顆向善之心。
歐美富人的政治用心
稱贊國外富人“達則兼濟天下”的同時,也應看到,正如許多分析家所言,歐美富人的“慷慨”,很多時候也是一種政治投資,如喊出“為我加稅”口號的巴菲特,本人是奧巴馬的政治支持者,在奧巴馬被債務上限危機和巨額財赤弄得焦頭爛額之際,巴菲特等人通過自己高調“割肉”的做法站出來,一方面可以為奧巴馬取消布什時代制訂并延續至今的富人減稅計劃搖旗吶喊、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也可趁機“助推”一把奧巴馬競選時信誓旦旦、卻至今擱淺的“心頭最愛”——全民醫保方案。
而16位愿意“割肉”的法國富豪,幾乎都是薩科齊政府和執政黨的支持者和既得利益者,即便照著富豪們的“高姿態”和法國政府的“富豪稅”方案,2012年法國那些最富的富翁,每年所需繳納的稅款,也僅有區區2億歐元,這對他們而言不過九牛一毛,甚至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一些社會黨活動家就認為,這樣一來,政府就可能理直氣壯地繼續大刀闊斧削減公共開支和社會福利,理由是“富人們已經增稅了,現在該輪到你們了”,而政府的財政支持和優惠仍對富人、大企業傾斜,這種做法不過吃小虧、占大便宜,可算得上一筆變相的、不會被查究是否超過法定上限的“政治獻金”。
富人在不同國度的不同表現,很大程度上是“橘逾淮為枳”,是傳統、規則、體制、社會風氣和道德標準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所致。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行善者、不利于行惡者的氛圍,是讓更多富人善良起來的最根本途徑。
報告稱大陸千萬富豪人數已達96萬人
胡潤研究院與群邑智庫聯合發布《財富報告白皮書》,報告稱,目前中國大陸千萬富豪人數已達96萬人,其中包括6萬個億萬富豪,以及資產達到十億級別的富豪4000人。每1400人中有1人是千萬富豪。
報道稱,千萬富豪人數與2009年的87.5萬人相比,增長9.7%,億萬富豪與2009年5.5萬人相比增長9.1%。北京有17萬位千萬富豪,排名第一;廣東有15.7萬位千萬富豪,排名第二;上海有13.2萬位千萬富豪,排名第三。江蘇有千萬富豪6.8萬人,在地區中位列第五位。
據報道,有胡潤研究院人士表示,在中國大陸96萬個千萬富豪中,40萬人可以拿出一千萬元進行投資,即擁有一千萬可投資資產,包括現金、股票等,而56萬人擁有的可投資資產不足一千萬,其余為私人公司、自住房產、藝術品收藏等不可投資資產。(據《財經》網站、《揚子晚報》報道)來源: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