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兩位知名企業家所進行的兩樁投資案例可謂轟轟烈烈:一位是將上百億的資金,押寶似的通過二級市場分幾十次投入到一家企業;另一位則是花費巨資去新建企業。雖然這是我國企業家在投資領域比較普遍的做法,但我并不贊同這樣的投資方式, 因為這樣的投資方式沒有體現出 資本運營 的智慧。
“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馬科雅茨最推崇的投資格言。他還據此發明了投資組合理論,告誡人們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一定要進行組合投資以分散風險。上百億的資金,通過二級市場投入到一家企業,與賭博沒有什么差別。且不論二級市場較高的收購價格增加了多少投資成本,單就該企業本身而言,如果其股票因為股市大跌并長期不振呢? 或者該企業破產了呢?抑或其出現巨額虧損呢? 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了同一個籃子里,雖然存在暴利的機會,但其損失也可能是致命的。同時,將巨額資金投入到一個企業之中,也將喪失對其它高增長企業的投資機會。
雖然并購與新建(又叫綠地投資)是直接投資的兩種主要方式,但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并購已成為發達國家最主要的直接投資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正在展現出一種良好的發展趨勢。以今年上半年全球整體并購為例,湯森路透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并購交易總額達到1.4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0%,為近3年以來的最佳情況。湯森路透還預計,2011全年全球并購交易規模將較去年增長20%。鑒于目前全球 資本市場 都處于低谷時期,各類企業價值均被嚴重低估,并購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反觀我國的商人們,在市場已經呈現出很好的機遇時,還在熱衷于新建投資:蓋新廠、招新人,重復著這種投資期長、收益率低的建設。在現有背景下,這等于是在熱火朝天地浪費資源。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更多的是看到一些商家只懂得埋頭苦干,借用部分銀行資金維持或者發展企業;有不少企業甚至只用100%的自有資金來“耕作”著100%的“自留地”。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類商人是純粹的“資本運營 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o斯蒂格勒曾說過:“縱觀著名大企業,幾乎沒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應用了兼并收購而發展起來的。”可以想象,以上這類商家很難將企業真正做大、做強。
一言以蔽之,我國真正懂得資本運營 的企業家太少了!
造成以上狀況的原因很多。首先,如我在第一篇專欄中所分析的那樣,我國能夠真正稱為“企業家”的人數并不多,我國商人的個體素質參差不齊。許多商人不懂得資本運營 ,身邊也沒有多少成功的案例,因此,體會不到資本運營 帶來的甜頭。這種先天不足需要較長時間來彌補。其次,不少商人從小本經營開始,倍加珍惜所得到的一分一文,因此,舍不得花費資金去聘請懂資本運營 的雇員或者利用中介機構幫助進行資本運營 ,更不用提他們擔心資本運營 會稀釋股權的事了。再次,我國的市場環境也影響了資本運營 。比如: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到海外并購都需經過許多機構的審批,時間成本很高,等到萬事俱備時,時機早已錯失,這樣的教訓不止一兩次。而對國內 上市 企業而言,換股、定向增發、發行可轉換債、發行股票憑單等等資本運營 手段,要想得到證劵機構的批準,其難度堪比IPO(初始上市)。
解決上述問題還需從內、外因兩方面著手。
首先,企業領導人必須建立和培養利用資本運營 手段發展企業的意識。商人們必須懂得,資本運營 是企業經營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只知道埋頭苦干而不懂得資本運營 ,就好比跋涉千山萬水,放著飛機不乘偏要徒步一樣。認識到了資本運營 的重要性之后,即使商人們自己不懂,也可以利用懂得資本運營 的雇員或者借用中介機構進行資本運營 。
其次,我國政府要大力培育并改善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環境,減少各項審批環節,尤其是要減少對私有企業的限制。對上市企業,要從以審批為主逐步轉變為以監管為主;對于非上市私有企業,則要在政策和信貸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對國有企業,則可以考慮實施“確立審批標準、放松具體操作”的辦法。舉例說,國家可對資金投向、投資規模等預設審批權限,超出該權限的要求審批,在該權限之內的具體運作(包括各種資本運營 方式)則交由企業領導班子決定。
總之,資本運營 是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不懂得資本運營 本身就是損失,甚至是比經營損失更大的無形損失。擁有資本運營 思維的企業家,將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抓住機遇,立于不敗之地。中國變革 開放30年,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西進民退”論,均反映了全球化經濟的競爭環境。在此環境中,如何跳出自己固有的“一畝三分地”,充分利用資本運營 手段搶占先機,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離不開真正懂得資本運營 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