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遇到很多問題。其中,資金緊張,融資渠道狹窄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家銀根的持續緊縮,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更是雪上加霜。前段時間,媒體爆出不少溫州中小企業被“高利貸”壓垮,導致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老板紛紛“跑路”。“溫州之痛”還未消解,又有消息稱中小企業眾多的珠三角地區“灰色融資”膨脹,“地下錢流”暗涌。實際上,灰色民間借貸市場的日益膨脹,并不局限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帶,中西部地區也有不少中小企業由于種種需求而轉向“灰色融資”。“高利貸”居高難下的融資成本,對企業盈利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加速資金鏈斷裂,加大企業破產倒閉風險。過度負債企業資金鏈容易斷裂,甚至產生企業倒閉的連鎖效應。“灰色融資”正使中小企業步入畸形發展的軌道,陷入更加艱難的生存境地!
中小企業如何走出“灰色融資”泥潭?需要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
首先,從政府層面出發,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政府無疑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沒有政府的支持,中小企業就像“沒了娘的孩子”一樣很難成長。在中國的體制下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比過政府在調動資源上的優勢和強力,而政府抓中小企業融資難是責無旁貸。政府和監管當局要成為市場公平的維護者。一是維護中小企業權益,尊重其合理訴求。中小企業目前在市場競爭中,在制度計劃 、政策支持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歧視,應實行平等的國民待遇;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例如減免稅費和風險補償制度;三是要加快搭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盡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記錄體系和中小企業信用咨詢機構,為金融機構提供中小企業全方位、多視角的信用狀況咨詢;建立嚴格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獎罰機制,讓失信者付出沉重代價,營造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社會氛圍;四是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形成安全有效的“借、保、貸、還”的良性運行機制;五是搭建好 資本市場 平臺,設立產業引導基金、風險基金、創業基金等,引導企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等推動發展。
其次,“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想解決融資難問題,關鍵是中小企業自己要練好“內功”。中小企業應該提升企業自身的素質,想要得到資金發展壯大,就必須要遵守一個相對比較規范的制度和規則來運行。一是要強化信用意識,增強誠信觀念,合法經營,誠信經營,提升企業的“信譽度”;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定位由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重視技術創新和產品改進,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健全財務制度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四是要了解政策,運用政策,學會和政策賽跑。“政策一小步,企業一大步”,中小企業要時時注意把握國家政策,要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的基礎上,及時研究和制定轉型發展和結構調整的策略,靈活運用政策,抓住發展機遇,壯大企業實力。五是要加大自身的宣傳力度,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知名度,讓社會及政府部門,特別是金融機構了解企業,為加強銀企合作創造條件。
最后,金融機構要成為市場繁榮的推動者,就要改變觀念,提高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應加快建設適應中小企業需求的貸款模式和體系,創新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抵押方式,探索應收賬款、股權質押、林權質押等權利質押方式,為中小企業專門設計貼身產品,提升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水平和能力,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具體講,一是創新信貸產品和制度;二是設立微小和小企業專門信貸機構或部門,進行單獨考核和管理;三是健全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四是拓寬除銀行信貸外的融資渠道。例如 風險投資 和 私募 股權投資,產業投資基金,集中性中小企業債券,發行股票等,還要加快民間借貸立法,規范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融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