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借貸模式顯然已難以為繼,如何發揮 上市 公司的融資功能、通過 資本運營 降低負債率便成了無奈之下的不二之選。但從另一角度看,發電集團此舉更可能是個權宜之計,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還得靠提高發電集團主業即發電業務方面的盈利能力,深化電力體制變革 來持續推動。
“多點分塊”運作新趨勢
正如一些市場分析人士注意到的那樣,在發展前景不夠明朗、電企微利的時代,各發電集團紛紛放棄整體上市模式,轉向多公司、多板塊的“多點分塊”上市模式。
國電集團規劃旗下五家上市公司交替融資,以保證集團負債率穩步下降。三年內,力爭在常規發電、新能源、煤炭、化工、高科技和金融等板塊各有一個公司上市,實現滾動交替融資。國電的大力融資很快見到收效,目前集團資產負債率為81.8%,同比降低3.46個百分點,是集團組建以來首次下降,達到公司五大發電集團資產負債率最低。
3月29日,華電集團上市公司華電國際發布公告稱,擬在未來適時一次或分次發行本金不超過70億元的短期融資券(已發行30億元),以及發行本金不超過70億元的中期票據(已發行30億元);加快華電新能源、華電工程、華電煤業進軍 資本市場 的步伐,要求具備條件的二級單位,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股權信托等形式,積極吸收外部股權投資。
大唐集團則計劃盡快完成大唐發電的A股增發,以及將巖灘資產注入桂冠電力的工作。在保持集團公司合理持股比例的前提下,集團將積極推進大唐發電、桂冠電力的再次增發。
據海外媒體報道,華能集團正在分拆風電業務在港、滬上市,計劃將在年內完成,所籌集的資金規模將至少達到10億美元。
中電投集團也將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出讓項目股權等方式吸收其他股東資本,以實現在2010年將資產負債率控制在85%以內的目標。
權宜之計PK長遠之制
毋庸置疑,各大發電集團通過靈活多樣的融資方式與資本運營 ,極大地緩解了資金短缺和負債率過高的風險。但是,這種把公司上市、上市公司增發作為減少資產負債率的舉措究竟有多大成效,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和保障集團的健康穩定發展,此舉究竟是權宜之計,還是集團發展的長遠之制?還值得深思。
國網能源研究院財會與審計研究會副所長李成仁接受《能源評論》采訪時認為,通過融資與資本運營
并不能解決電力行業虧損的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能加重上市公司的發展壓力。因為上市公司板塊在各發電集團中,是較有競爭力的優質資產,這些公司上市以后,必然會把一部分利潤分配出去,不能全部投入自身的持續發展之上。因此,各發電集團上市融資之舉應基于長遠考慮,而非面對國資委考核的應對之策。
有識之士指出,降低發電成本是提高發電集團盈利的一條重要途徑,而只有提高電力集團的核心盈利能力,才是解決各大發電集團資本問題的根本之道。
眾所周知,發電集團的盈利水平越來越取決于政府電價政策的出臺。對此,李成仁認為:“政府部門在電價調整上主要考慮電力供需、經濟發展形勢、對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影響以及電力行業成本等因素。政府對電價調整的關注點主要在時機選擇上,一般而言,在CPI上升時,不會調電價;而在CPI下降時,才可能調高電價。事實上,如同一些經濟學家指出的,電價調整更多是一個局部均衡的問題。有研究結果表明,電價上漲10%,CPI的上漲不到1%,而且電價調整對CPI的作用往往要在半年后才能顯現出來,政府部門不必受限于眼前的CPI指數。從目前形勢看,國家還是有可能作出電價調整決定的。首先,發電企業面臨虧損,整個行業不夠景氣,調價呼聲很高;其次,今年3月以來我國并未出現預期的通脹問題;再次,石油價格已先行一步上調;最后,發改委最近也表示對油、氣、電等價格可以做出調整。大家關注的問題在調整的幅度上。”
煤價上漲一度成為發電集團的大患。在疏導電煤成本方面,煤電聯動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人大代表提出關于深化電力變革 ,促進煤電聯動的建議。有觀點認為,“煤電聯動”是調控電價的一個很好機制,只是在具體實施時打了折扣。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電價上調時機受到太多制約,存在嚴重的拖延滯后問題;第二,發電企業對煤價上漲的消化比重過高,需要承受30%的消化比重,而電價調整只能考慮到煤價上漲70%的部分。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在電力體制變革 滯后的背景下,“煤電聯動”更像是一種電力定價市場化前的過渡性計劃 。另外,“煤電聯動”也存在著制度計劃 上的問題,對煤價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來發改委相關權利的喪失。
對電價市場化的前景,李成仁表示,早在2005年,國家就曾在東北地區進行過“集中競價”的試點,但由于煤價上漲、市場壓力等問題,導致發電企業虧損較大,試點在2006年被叫停。最近大力推行的“大用戶直購”電力交易政策,也可視為電價市場化的先聲。但要真正建立起一個合理完善的電力市場機制,并非朝夕之功,目前還需要像“煤電聯動”這樣的聯動機制,依靠多方協調配合,以及各區域間的利益調整。此外,政府部門也要充分考慮到要有一個合理的輸配電價,使電力市場有一個公平競爭的基礎,才能促進行業實現良性競爭和發展。
鏈接
截至2009年底,五大發電集團控股上市公司的數量已由組建時的12家增加到22家,新增10家,其中:股權收購6家,IPO(首次公開募股)4家;華能2家(魯能泰山、內蒙華電),華電2家(黔源電力、金山股份),國電3家(平莊能源、英力特、龍源電力),中電投3家(中國電力、露天煤業、吉電股份)。
五大發電集團共控股金融機構18家,參股金融機構20家,涵蓋財務公司、商業銀行、證券、基金、期貨、財險、壽險、信托、保險中介、產業基金等各類金融業務。其中控股金融資產達到1182億元,實現利潤34億元,占五大發電集團全部利潤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