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目標:終點是否具有挑戰性
從“目標設置理論”來看,執行的目標應該具有一定的難度,那種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目標缺乏挑戰性,不能調動起人的奮發精神,因而激勵作用不大。當然,高不可攀的目標也會使人望而生畏,從而失去激勵作用。因此,應把目標控制在既有較大難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這一水平上。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6只猴子分別關在3間空房子里,每間兩只,房子里分別放著一定數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樣。第一間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間房子的食物分別從易到難懸掛在不同高度的適當位置上,第三間房子的食物懸掛在房頂。數日后,他們發現第一間房子的猴子一死一傷,傷的缺了耳朵斷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間房子的猴子也死了。只有第二間房子的猴子活得好好的。
究其原因,第一間房子的兩只猴子一進房間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于是,為了爭奪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動干戈,結果傷的傷,死的死。第三間房子的猴子雖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難度過大,夠不著,被活活餓死了。只有第二間房子的兩只猴子先是各自憑著自己的本能蹦跳取食,最后,隨著懸掛食物高度的增加,難度增大,兩只猴子只有協作才能取得食物,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這樣,每日 都能取得夠吃的食物,很好地活了下來。
做的雖是猴子取食的實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猴子與目標的關系。由此可以引伸到企業執行當中,崗位目標難度過低,人人能干,體現不出能力與水平,選拔不出人才,反倒成了內耗式的位子爭斗甚至殘殺,其結果無異于第一間房子里的兩只猴子。崗位目標的難度太大,雖努力而不能及,甚至埋沒、抹殺了人才,有如第三間房子里的兩只猴子的命運。崗位目標的難度要適當,循序漸進,如同第二間房子的食物。
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執行者能力與水平,發揮執行者的能動性和智慧。同時,相互間的依存關系使執行者間相互協作,共渡難關。
1912年,斯瓦伯出任卡耐基鋼鐵公司的第一任總裁,斯瓦伯上任不久,發現公司的一家鋼鐵廠產量排在末位,老是上不去,便來到廠里,把廠長叫到車間門外,問道:“你們廠的規模和其他廠一樣大,為什么你們的產量老是超不過其他的鋼鐵廠呢?”
“非常慚愧,總裁先生,”廠長回答,“我對員工軟硬兼施,都沒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甚至威脅他們要炒魷魚,他們也不害怕,仍然非常懶散。”
斯瓦伯見日班和夜班的工人正在交接班,便向廠長要來一枝粉筆。當日班的領班從他身邊走過時,他問道:“你們今天煉了幾噸鋼啊?”領班回答:“6噸。”
斯瓦伯用粉筆在地上寫了一個很大的“6”字,不再言語,離開了車間門口。
前來接班的夜班工人,看見車間門口的地上寫了一個巨大的“6”字,好奇地問日班工人:“這是什么意思?”
日班工人說:“今天總裁來過了,問日班今天煉了多少鋼,領班告訴他是6噸,他便在地上寫了這個‘6’字。”
第2天早晨,斯瓦伯又來到車間門口。他看到昨天他在地上寫的“6”字,已經被夜班工人改成了“7”字。日班工人也看到了地上的“7”字,知道他們輸給了夜班工人,立刻受到了刺激。他們不服輸,決定給夜班工人一點顏色看看,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家一齊努力,在日班內煉出了10噸鋼。
就這樣,日班和夜班的工人開展了一場競賽活動,這家鋼鐵廠的產量逐步提高。不久,他們的產量在卡耐基公司的所有鋼鐵廠中首屈一指。
人的天性就是接受挑戰,為什么很多人都喜歡打電子游戲機?過了第五關就要過第六關,今天過了第十關,明天就想超越第十一關。因為目標的挑戰性。給員工分配執行任務的時候,讓目標觸手可及不行,但高不可攀,超過了挫折承受力同樣不可取。美國心理測驗專家羅森茨威格認為:“如果青少年期遭遇的挫折太多、太大,也會影響以后的發展,可能形成自卑、怯懦等特征,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氣。”
那么,執行目標挑戰性過高,尤其是對處于“青少年”的新職執行者,會在執行前期遭遇太多的“不順”和“壓力”,或者執行中接連遭受挫折,頻率過高,承受力必大大降低,就會影響到執行進度和質量。
二熱認同:是否讓團隊明確一致。
管理者要講計劃,因為這絕對不僅僅是讓執行者清楚計劃是什么,其實講計劃的過程是統一思想、明確一致的過程。
日產曾經在上世紀90年末經歷了虧損100多億美元的時期,這也間接促成了日產和雷諾的合并。合并后,在有“成本殺手”之稱的卡洛斯·戈恩的領導下,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扭虧為盈,在2000財政年度(2000年3月到2001年3月)日產汽車實現了27億美元的贏利,完成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轉換,戈恩這個來自法國的“神奇小子”,把日產汽車拉出了巨額虧損的境地,使日產汽車成為汽車企業的再生典范。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任的時候,就請教過卡洛斯·戈恩,他引用了艾森豪威爾的一句名言:“A plan is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 ——計劃書是沒什么用的,能夠把做計劃的過程變成教育員工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事。
做計劃就是過程中已經預示了執行者未來的成功和失敗。所以做計劃的時候反復討論,然后講明白,講明白了之后打仗就好打。
卡洛斯·戈恩剛到日產的時候,拿出“科學家的精神”,考察了日產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設計中心與制造工廠,和形形色色的日產員工與供應商交談。接觸到事實的戈恩認為,無論是日元升值、國內生產力過剩還是亞洲經濟危機等問題,都不是日產衰敗的核心問題。核心問題則在于每一名日產員工都缺乏危機意識,同時經營團隊沒有明確的目標或者清晰的計劃。
如何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呢?那就是實現跨職能團隊管理(Cross Functional Team),由不同部門的代表來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好多的人都反對,有一些是對的,但很多的反對意見是錯的。一個是認為指標過高,不可能實現,不斷地去攻擊他的計劃。當然他要指標過高,不高就是虧損嘛,那只有高才可以啊。
當他遭到了99%下屬的反對時,他沒有發火、也沒有動搖,很高興地跟大家談,說:“好,咱們再商量”。開了一天會始終商量不下來,沒有幾個人同意他的計劃,大家吃飯。吃完了飯之后,繼續開會,大家不要走了,已經計劃 了在賓館里住宿,繼續開會,開到后半夜3點多鐘,把這幫下屬熬得要命,像受刑一樣。
卡洛斯·戈恩這時候松了口:既然大家都困了,那就回去睡覺吧!
第二天早上8點鐘又把這些下屬都喊起來,繼續開會到下午6點,還是沒有取得明確的一致。接下來休息一下,晚上繼續開會,又開到3點;連續開了一個禮拜的會,所有的日本員工都受不了了,都說:我們同意你的計劃。
卡洛斯·戈恩說:“同意我的計劃能完成嗎?”
“我們認為差不多......”下屬們回答。
“差不多不行,再討論......”
這些下屬就像受刑一樣,最后都下個軍令狀保證能完成。然后這些日本人開始做,下面的日本人也照樣采取這套辦法,只用不到兩年的時間,讓連續七年虧損的日產,依靠日本人自己的力量實現首次盈利。
卡洛斯·戈恩用一種近似極端的做法,取得全體執行者一致贊同,這是“外科手術”式的大膽計劃得以執行的關鍵。其實,執行的計劃,就是不斷地去嘗試,把這個項目去嘗試,跳一步“馬”,錯了拿回來;再嘗試著走一下“車”,不對了再拿回來;拱一步“卒”,這次對了。
2007年10月21日,黨的十七大閉幕,此后第一項工作就是學習宣傳十七大精神。為什么要先學習宣傳?學習宣傳的目的就是取得全黨思想認識的一致性,這個過程其實是上下統一思想的過程。很多的時候,執行前沒有辦法變的就是目標,因為執行目標是歸上級所屬,但方法是可以變的。
三熱承諾:結果是否得到全體執行者的保證
全體的執行者的承諾,它不同于個人與組織簽訂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種“心理合同”或“心理契約”。 執行者確定了與組織連接的角度和程度,特別是規定了那些正式合同無法規定的職業角色外的行為。
承諾意味鎖定。在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畔,美國十八屆總統格蘭特陵墓不到一百米處,還有一座孩子的墓。在墓旁的一塊木牌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1797年7月15日,一個年僅五歲的孩子不幸墜崖身亡,孩子的父親悲痛欲絕,便在懸崖落水處給孩子修建了一座墳墓。后因家道衰落,這位父親不得不轉讓這片土地,他對新主人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把孩子墓地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保留。新主人同意了這個條件并把它寫進了契約。一百年過去后,這片土地輾轉賣了許多次,但孩子的墳墓仍然在那里。
1897年,這塊地被選為總統格蘭特將軍的陵園,而孩子的墓地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成了格蘭特陵墓的鄰居。又一個一百年過去了,1997年7月,格蘭特將軍陵墓建成一百周年時,當時的紐約市長來到這里,在緬懷格蘭特將軍的同時,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墳墓,并親自撰寫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那份延續了兩百年的契約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承諾了,就一定要做到。
我們要求員工執行任務的時候,要他給出一個承諾。我們在電影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鏡頭,上級布置完任務后,連長說:“是,保證完成任務!”連長的保證,就是代表全連給了上級一個承諾,這意味著鎖定了任務!當他有動搖的時候,就會想到曾經承諾過。
有了承諾就有了責任。沒有承諾的執行和有承諾的執行會差多少?幾乎是1比20;而如果有了承諾,它的執行結果達成的可能性會是20倍,有人專門做過這樣的承諾實驗。在一個沒有被領導關系的地方,怎么去管理別人,讓別人按照我的意思去辦事;結果發現:沒有承諾管理,別人就不會按你的意思去做;有承諾管理,別人就會按你的意思去做。這個實驗是這樣的:
在海灘上,一個游客拿一個收音機在海灘上散步,收音機的音量開得很高,沙灘上的人都可以聽到,然后,他就把收音機放到一邊,獨自到海里去游泳了。旁邊人都知道是一個游客的收音機,這時候一個小偷走過來把游客的收音機拿走,看看周圍的人有什么反應。為了削弱民風不同、文化不同的影響,這個試驗選了20個地方來做,綜合實驗的結果發現, 19次都沒有人管,只有1次,這個小偷走過的時候聽到旁邊人說:“哎,這個收音機也不是他的,他怎么給人家拿走了呢?”其實這個小偷和游客都是實驗人員扮演的。
這個實驗結束后,又做了另外的嘗試,試驗的情境發生了一個變化:收音機的主人下水的時候他把收音機拿起來了,對著海灘上的游客說:麻煩各位,幫我看一下,這是我的收音機。然后就有一些人下意識地點點頭,下意識地點點頭責任就到了點頭人的身上了。
20次實驗下來,19次都有人出來阻止,只有一次出現了意外,因為“小偷”拿著收音機走,這收音機還響,還正得意呢,后來上來一幫游客,上來就把他按倒了,然后連踢帶打,臉也打破了。其他實驗人員拿著攝像機在遠處攝像呢,一看要出人命。連忙跑過來解釋:“別打了,這是實驗。”那些游客一看,心想:“這一定是幫兇!”也沒揍他,把其扔到海里去了。
兩次試驗的結果差距如此大,原因就在于后者有了某種承諾,就有了責任。在企業管理中就是這樣,在沒有執行力的地方,只要有了承諾,執行就自然發生了。
承諾需要當眾表達。執行者在執行前也需要做承諾,以提高執行效率。這樣的承諾,不是管理者給執行者制定目標,也不是執行者自定目標,而是雙方共同制定目標,然后當眾表達。不要小看當眾表達的力量,當眾表達的力量等于向大家承諾。
執行者在接受任務指標的時候,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他承諾。例如,可以把每一個人的指標、團隊的指標都貼在墻上,每日 、每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指標。承諾不僅要公開,而且要具體。如果承諾不具體,是沒用的。具體的承諾。如:
“業務上達到三級技能!”
“我今年會有一項創新得到企業的發展創新獎!”
“我要培養一個新員工,我爭取得到伯樂獎。”等等。
在執行者承諾的時候,管理者也要承諾。目的是用管理者的承諾把部下的承諾鎖定,員工承諾做到這一點,管理者承諾給予什么樣的獎勵。
上面的承諾實驗證明:承諾可以提高20倍效率,其實在企業管理中不用提高20倍,提高2倍就受益無窮。領導人沒有多花多少工夫,只不過運用了這種承諾的技術,就會讓執行績效倍增。
評述
俗話說趁熱打鐵,要打出好鐵就必須先把鐵塊燒紅。
在企業中,執行者執行計劃也一樣,必須在執行之前進行預熱。預熱目標,檢驗我們的目標終點是否具有挑戰性;預熱認同,檢驗我們的團隊是否思想統一,明確一致;預熱承諾,檢驗結果是否得到全體執行者的保證。在這一點上,還要注意這么幾點:承諾意味鎖定,有了承諾就有了責任,承諾還需要當眾表達。
當我們在執行計劃之前,預熱了我們的目標、認同和承諾,我們的團隊就會是一個鋼鐵般的團隊,我們的執行者就是一個個勇往直前的鐵人,我們的計劃就會得到強有力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