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 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界涌現了一批以喝中國米湯為主、兼服洋參含片的本土管理精英。他們的管理案例值得加以總結和借鑒。
【分槽喂馬】
●典出:據戰國野史記載:蒙古馬能負重,大宛馬善奔跑。某家恰養有大宛、蒙古二馬,喂則同槽,臥則同廄。但是,相互踢咬,兩敗俱傷,主人不勝其惱。求之伯樂,伯樂瞥之,建議分槽喂養。主人從此輕松駕馭二馬,家業遂興。
●案例
正選案例:聯想分拆,二少帥分掌事業空間2001年3月,聯想集團宣布“聯想電腦”、“神州數碼”戰略分拆進入到資本分拆的最后階段,同年6月,神州數碼在香港上市。
分拆之后,聯想電腦由楊元慶接過帥旗,繼承自有品牌,主攻PC、硬件生產銷售;神州數碼則由郭為領軍,另創品牌,主營系統集成、代理產品分銷、網絡產品制造。
至此,聯想接班人問題以喜劇方式塵埃落定,深孚眾望的“雙少帥”一個握有聯想現在,一個開往聯想未來。曾經長期困擾中國企業的接班人問題,在聯想老帥柳傳志的“世事洞明”的眼光下,一笑而過。
備選案例:李嘉誠敲定家業接班人。
性格沉穩、作風踏實的長子李澤矩被立為長江實業集團新掌門人,崇尚自由創新、同時喜歡作秀的次子李澤楷另創TOM.COM事業。
●未來啟示
柳傳志分槽喂馬對其他企業的意義在于:
①人才最好從系統內培養;②培養一批而不是單個接班人,讓他們在相同的游戲規則下跑出高下;③如果有幸得到難分軒輊的賽馬結果,千萬珍惜這種幸福,不要輕易把寶馬送人,尤其是送給敵人;④把跑道劃開,一定要清晰、明白、嚴謹地劃開;假如一方受扼,另一方可以立即出手相助。
【欲取先予】
●典出:《道德經》第36章:“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后兩句的意思就是:想要奪取它,必須暫時給予它。
●案例
正選案例:蒙牛號召“向伊利學習”
1998年底,原伊利副總牛根生出走伊利,創辦蒙牛。對中國乳業來說,伊利就是一所“黃埔軍校”。伊利把牛根生從一個刷奶瓶的小工培養成一個呼風喚雨的人物,伊利依托“公司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也被蒙牛當仁不讓地“拿來”,并且做得更到位、更徹底。牛根生還別出心裁地在產品包裝盒上印上“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口號,蒙牛的第一塊廣告牌也非常“乖巧”地寫著“做內蒙古第二品牌”。
正因為這種學習中競爭的模式,伊利和蒙牛的發展速度都非常驚人。尤其是蒙牛,創造了中國企業史無前例的成長速度,由名不見經傳飆升到現在的前五之列,而牛根生充滿玄機的“伊利和蒙牛遲早要走在一起”的言語,給伊利一個什么樣的信號呢?
備選案例:萬科賣身華潤
2000年,由于原大股東深特發遭遇資金障礙,及在發展戰略上深感受制,萬科創始人、董事長、精神領袖王石力主把萬科賣給華潤,同時擁有華遠、萬科的“華潤置地”立即變成中國第一房地產巨頭。王石的董事長自然做不成了,包括華潤人都不理解王石的這種舉動,但是,事情的發展證明了王石的遠見:萬科的發展顯然也更加游刃有余了。
●未來啟示:
蒙牛的做法是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營銷學上的“比附效應”;萬科的做法則是規避風險的武功新解。隨著“國進民退”進程的加快,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經理人會成為創業者,另辟一方事業空間。事實上,對于“小狗”企業來說,要生存無非兩條路,一是造勢,一是借勢。
【撒豆成兵】
●典出:《封神演義》寫聞仲與姜尚大戰岐山,由于商朝軍隊得到申公豹一幫道友相助,西周軍隊漸漸不支。關鍵時刻,姜尚得到燃燈古佛相助,撒豆成兵,反敗為勝。
●案例
正選案例:TCL“渠道為王”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當長虹與康佳爭雄時,卻是韜光養晦的老三TCL真正抓住了夾縫中的機會。是時,以長虹為代表的彩電企業,大多采用大戶代理制,逐漸導致終端失控,在此情況下,TCL提倡速度制勝,TCL運用的戰術并不復雜。就是廣泛建立銷售網點,先鋪渠道,后上產品。城鄉聯動,層層布線,一張大蜘蛛網就這樣織起了。在“網絡為王”思想的最高峰,TCL的一線銷售人員達14000人之眾,一線財務人員也有1400人之多,靠著這些“豆子”,TCL迅速躍升為行業內數一數二的品牌。
備選案例:紅桃K紅遍中國鄉村
鼎盛時期,紅桃K在全國2000多個縣每縣設有100名員工建制。數萬名員工走向廣闊的農村天地,見人發報紙,見墻刷墻標,使紅桃K的業績發生核裂變式的飛躍,成為保健品市場老大。
●未來啟示:
TCL和紅桃K的意圖非常簡單,渠道即血管,搶在別人前面把血運送到需求者的眼前,就是勝利。但是,不得不強調,并非所有的企業都適合拷貝這套“渠道為王”的戰術,包括TCL自身也無法長期沿襲同一種成功模式,不僅用彩電網絡銷售家用電腦遭到市場排斥,就連用彩電網絡銷售彩電都困難重重:當利潤變得微薄,網絡維護的成本恰恰導致了網絡最大程度的堵塞原因。這需要其他躍躍欲試的企業作出清醒的商業判斷。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典出:《后漢書·班超傳》記載,班超率36隨從出使西域南道,在鄯善國受到熱情接待。但由于匈奴使者從中作梗,鄯善王有意疏遠漢使。班超見勢急,激勵眾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惟有出其不意,攻殺匈奴使者,才能轉危為安。當夜大風,班超一行夜襲匈奴使者營帳,斬殺來使,迫使鄯善王歸附漢朝。
●案例
正選案例:海爾美國設廠
張瑞敏之所以選擇到美國設廠,為的就是四個字:“先難后易”。雖然2002年海爾的國際化進程一度被包括美國《商業周刊》在內的諸多國內外媒介詬病,但是,2002年底,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張瑞敏反向思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都說我們走出國門會有危險,但有誰能夠告訴我不走出國門又有多少風險?
而據海爾自己披露,自1998年以來,海爾在美國的銷售年均增長率達115%,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擴大,海爾的公寓冰箱及小型冰箱已占美國30%以上份額,海爾冷柜已占12%的份額,海爾酒柜已占50%以上的份額。
備選案例:萬向集團收購美國UAI公司
2000年,浙江萬向集團收購了汽車零部件制造商UAI21%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而這宗交易強制性規定,UAI每年必須向萬向購買2500萬美元的產品(制動器)。而因為UAI從萬向采購產品的成本比以前自己的生產成本低30-40%,所以會促使UAI進一步擴大銷量,這樣萬向以后每年拿到的定單就不止2500萬美元了。這是萬向集團首創的反向OEM模式。
●未來啟示
對中國企業走出海外需要提醒的是:
①不要放縱時機,老盼著自己實力再強些、規模再大些才可以出去。這種思想極其錯誤,因為再大再強也強大不過人家百年老店的一只胳臂,而且列陣而戰,打對攻,打消耗戰,決非我們應有思路。
②不要做表面文章。除了戰略的“應做”部分,還要細致考察戰術上的“能做”部分。像科龍1997年在神戶投資11億日元設立日本科龍,試圖打造技術前哨,但是以日本人對技術輸出的保守性,日本科龍淪為雞肋可想而知。
③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最安全。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履歷往往就是一個現代版的“小馬過河”:河水不像外國牛趟水的那么淺,也絕不像淹死松鼠的那么深。
中國企業管理經典案例
- 本文分類:管理運營
- 本文標簽:企業管理 案例伊利
- 瀏覽次數:16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11-09 21:23:10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yy/7100
- 上一篇 > 無為的企業管理境界
- 下一篇 > 企業管理的兩個簡單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