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技能
我是研究危機管理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門知識嗎?我認為不能簡單地把管理說成是一種知識,它就像游泳一樣,是一種技能。游泳冠軍在水里面就像魚一樣,要讓他說一下游泳是怎么回事,分析一下水中的浮力、阻力等,估計要把他難死;而大學校園里能把浮力、阻力分析得頭頭是道的人到了水里卻不一定會游泳,有的可能被水淹死。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成功的管理者在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那么做,他說不清楚是什么理論在支撐著他做出那樣的一個行動。如果管理只是一種知識的話,那清華北大學管理的人都應該是富翁,而現實中管理學的博士往往在給那些從來沒有學過管理學的人打工。
管理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博弈的技巧,是一種智慧的決策,是一種思維的藝術。什么叫藝術?把人人都會的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做得很出色,有創意,就叫藝術。我們經常認為那些成功的管理者一定是知道什么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才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其實仔細想一下,他們只不過是做了一些非常簡單的事而已,這讓我想起一個諺語,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情。真正的成功靠的也就是比別人早想、多想多行一步,僅此而已。
那么這比別人早想、多想、多走一步,或者說這一招是從哪兒來的呢?每當我講到這里的時候,很多人都睜大了眼睛,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并準備好了紙和筆,其實很多講管理的教授自己并沒有那一招,但我一直堅信哈佛的教授們有。因為世界五百強的企業老總、軍方高參、政府高官這些人都是大家所說的精英,他們最擅長做的事恐怕就是管理了,哈佛居然就敢打他們的主意,讓他們拿著學費到哈佛上課,聽哈佛教授給他們講管理。大家知道,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社會精英的錢最難賺,可奇怪的是那些精英們居然就拿著錢到哈佛去了,而且還不止一次的去。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我原來在新華社做記者,記者喜歡刨根究底,后來我進入哈佛終于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
哈佛管理的第一個秘密是把教授當教練。大家都知道,世界冠軍們都有自己的教練,教練負責戰略計劃,訓練計劃,關鍵時刻給運動員出謀劃策,拿出戰勝對手的方案。劉翔的教練孫海平肯定沒有劉翔跑得快,那劉翔為什么跟一個比他跑得慢的人學呢?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不是一個大腦能夠對付得了的,必須找來另一個甚至一些大腦。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就要請別人來幫忙,比如清潔工可以幫我們打掃衛生,造型師可以幫我們做頭發,裁縫可以幫我們做衣服等,但什么人能幫我們做鍛煉大腦思維這樣最重要的事?哈佛的教授們就是在做那些社會精英們的思維教練或者說管理教練?! ?br />
哈佛管理的第二個秘密是把教室當健腦房。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哈佛教授一條所謂的經驗和方法都不講,他不僅不講,還要拿一個案例出來反過來問學員怎么辦,學員們都很聰明,幾乎每個人都給出了自己不同于別人的方案,但教授還不滿意,還在逼問大家有沒有不同的想法。在健腦房里,每個人都被逼迫著做思維突破運動,要的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想法。現在不管是政府培訓還是企業培訓都會有案例分析,很少長篇大論地講理論。在這樣的課上是沒有人能睡著覺的,別說你上課睡不了覺,一天到晚沉浸其中不斷地想新方案,回到家也別想睡,這就叫魔鬼訓練。
現在這個世界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充滿著不可預測性。它是一個無國界的經濟空間,資本、信息、勞務可以隨時流動;它是一個數字空間,互聯網技術甚至能讓一個國家的具體形態受到沖擊;它是一個資金杠桿操作的數倍經濟空間。事實上管理者不是要去學什么,而是要共同去探索。這個世界已經給我們造成巨大的沖擊,面對充滿變化的世界,用以往的老經驗很難應對,老師們也無法給出一個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東西,所以哈佛的教授很有自知之明。在哈佛的圖書館也有學生在上課,都是一些盡情的討論,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動嘴,如果不動嘴,就拿不到這門課的學分。
對人的大腦拍照時,如果大腦處于激烈的運轉狀況,比如在跟人吵架時的大腦拍出來的紅外照片紅色居多;如果是沉靜的睡眠狀態,拍出來的照片是藍色的。遺憾的是在別人鍛煉大腦袋的時候,我們的國民卻在鍛煉耳朵,看看現在的孩子就知道了,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學校,都在培養聽話的乖孩子,不讓孩子說話,如何鍛煉孩子的大腦?孩子們只要記住老師講的那些標準答案就行,然后寫在紙上,這樣就能考上大學。這樣十幾年如一日,最后孩子們的頭腦都被訓練得很雷同,遇到問題想出來的解決方案經常是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 ?br />
我們的大腦標準化了以后,會產生什么結果呢?我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國曾發行了一套民居郵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蓋房子就能看出來,各個地方的民居幾乎完全不一樣。但后來我參加衛生部組織的危機管理的全國巡講,全國一圈走下來,發現了一個悲哀的現實,全國的城市建設幾乎是一模一樣,樓房蓋得都像火柴盒,建筑設計師的思想都被標準化了?! ?br />
如果我們的思維不能開放,我們如何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呢?所以在哈佛,教授的概念發生了改變,他是一個教練,學生要跑得比老師快、比老師能干才行。也就是說,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br />
我曾經在哈佛學過一門課叫做信息時代的商業競爭。第一天的第一節課老師就在講期末考試,學員們分成小組進行,那么考什么呢?教授說:考試題目你們自己定。這樣的課程和考試帶給中國學生的最大挑戰是什么?不是如何想出一個題目,而是找到自己屬于哪個小組。我問教授:我是哪個小組的?教授說:我也很想知道你是哪個小組的。其實在我問出那個問題的時候,教授已經給我打了叉,一上來我就丟分了?! ?br />
怎么辦呢?趕緊找組織吧!有一些小組對我上下打量,能干的進來,不能干的出去,哪個小組都不接受搭便車的人,所以找小組本身也是一種考試,考察一個人能否迅速跟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br />
接下來就是確定一個題目,只要是一個與商業有關的技術,并且把這個技術變成商業模式就可以了。我們琢磨了半天,大家都認為目前互聯網和汽車都很流行,如何把互聯網和車弄到一塊兒去呢?然后我們就去找那個教授,教授一聽,說你們考慮怎么把互聯網跟車連到一起。我們把這個想法跟教授說了,教授說,這個想法挺好,你們去做吧。我們聯絡了菲亞特、福特等公司,跟他們說我們正在琢磨怎么把互聯網跟開車人連在一起。他們說,正好我們準備拿幾百萬美元的經費專門做這樣的研究,既然你們哈佛有一個學生小組也在做,那我們一起來做吧。后來我們經常跟他們一起交流,交流到最后我們得到了一些軟件、信息、資料,而這些基本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我們那個教授他不懂。最后,教授讓我們把我們小組的商業模式設計講出來,其他的學員以及一些風險投資商來聽,要讓那些風險投資商聽得點頭稱是才能夠得分,如果風險投資商肯給哪個商業模式出錢,那么誰就能夠在這一課得到優秀?! ?br />
面對知識持續變動的新時代,教授的角色需要調整,他不再是一個單向傳遞知識的圣人,而是和學員一起共同學習的伙伴,他像一個教練一樣引導著學員,幫學員打開思路,給學員信心?! ?br />
我前兩天參加孩子的家長會。高三的學生做大量考試卷是正常的,我沒想到孩子才一年級每天就做大量的考試卷,去學校一問才知道,教育局要測評,每一次都要打分,我孩子那個班期中考試的平均分是92.5分,得到了區教委的表揚,為了保證期末考試做得更好,要做大量的考試卷。一年級的考試題經常把我們家長給難住,對這一點我并不覺得丟臉,而是讓我覺得痛苦,我知道教師的角色應該發生改變,但對此我們的教委、教師仍然無動于衷。別的國家在教育上早就開始重視啟發孩子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而我們仍在進行著這種大量的考試卷子的運作。這怎不使我痛苦悲哀!
案例式教學強調啟發、討論、互動,參與者是在矛盾沖突中進行探討分析的,在那里不會有標準答案,老師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明白一件事,只有想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才能贏。一個高明的點子,第一個想出來的是天才,第二個想出來的是人才,第三個想出來的是什么?每個人都可以想想。因此我們不要指望從教授那里得到什么解決問題的方案,那些高招兒即便是教授第一個想出來的,你是第二個知道的,那么你也充其量也只是個人才,何況教授自己有的時候也只是第二個甚至第三個知道。
咱們上課是五十個人聽一個人講,哈佛上課是一個人聽五十個人講,智慧是互相拷貝和傳遞的,哈佛把單向的授課變成了思路的激發,從尋找問題的答案變成了觀察問題的視角。在哈佛課堂上,學員學到的是分析問題的方法,因為每個人踏上工作崗位之后,都不會只遇到課堂上分析的那些問題,現實中的新問題會層出不窮,而有了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想出別人想不出的那一招兒。因此,那克敵制勝的關鍵一招兒不是教授教來的,而是讓教練逼出來的。
當我們的思維發生改變的時候,學習方式就會發生改變,把學習知識變成一種解決實質問題的能力訓練。在哈佛學習時,我每天看很多案例,看完后還要使勁兒琢磨老師到底會有什么問題來問我們,這樣以來最累的就是腦子,天天這么訓練下去,不斷跟別人的思維進行碰撞,到最后我的思維方式就發生了改變?! ?br />
人的思維往往會進入到一個慣性中,當人形成這種慣性之后,是很難改變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天底下父母對孩子是最無私的,父母跟孩子說的那可都是掏心窩的話。每個人小的時候,父母都會告訴你一些不能去做的事,結果怎么樣?你是不是一件一件全做了一遍。你長大以后突然明白了,當年爸媽不讓我那樣做都是為我好啊,現在我要把這些經驗傳給我的孩子。于是你開始掏心窩子地告訴你的孩子:這可是爸媽親身的經歷,這幾件事你可不能做啊。你等著吧,你的孩子要不把你說的那些事做上幾件,那才叫怪呢。
如果人在一種不正確不科學的思想指導之下行動,最后的結果一定是錯誤的。我們的大腦是會騙我們的,除了大腦會騙我們之外,我們的眼睛也會欺騙我們。我一直認為我們這兩只眼睛的位置擺得不夠正確,應該是前后各一只,老天爺卻把它們擺在了一條線上,這樣以來我們的最大視角是180度,而這個世界是360度,也就是說我們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半,眼后發生了什么事情,我們很難知道?! ?br />
在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面對的都將是全新的、不可重復的事情,因此哈佛的教育要求學生們放棄經驗,去做那些你原本以為做不到的事,一切皆有可能。哈佛教給學生的是如何思考,而不是具體的知識。思考就是要學生提出好的問題、假設,然后去努力回答,經常保持這樣的一種緊張感,還要挑戰對方的假設,否定自己原有的意見,然后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br />
中國武俠小說里的高人通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說話,讓徒弟自己去悟。他不光不說,還經常讓徒弟做苦力。徒弟拿著掃帚掃地,一天掃,兩天掃,一年掃,兩年掃,三年還在掃,終于有一天突然悟了,然后感慨師傅真是高明啊!而那高人到此為止,還沒有說一句話呢!他高就高在不說話啊。
剛開始我也不明白,怎么不說話就高明了?后來我明白了,我悟出來了,那個高人要是真把話說出來,就害了徒弟了。必須讓徒弟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家想想,劉翔的教練練他的時候那得多狠,但劉翔現在恨他的教練嗎?不恨吧。當年女排獲勝以后接受采訪時說,教練在訓練她們的時候,她們最想做的是沖上去咬教練一口,但是當她們獲得勝利的時候,她們都沖上去親教練一口。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兒,任何人要想成功,都是必須經受磨煉的。
學管理的人少不了要上溝通這門課。人在這個世界,80%的時間用在溝通上了,但實際上管理中80%的問題又產生于溝通,到底什么是溝通呢?大部分人都說溝通就是說話,我說你聽,這實在是大錯特錯了,溝通不是你說了什么,重要的是對方聽懂了什么。所以哈佛要求學員改變思維方式,要求學員在溝通的時候要考慮到對方的心理狀態,在跟對方交流的時候不是按照自己想說的順序來說,而是要按照對方能夠理解的順序來說,讓對方能夠理解和明白?! ?br />
接下來我想讓大家配合我做一件事,請拿出紙和筆,在紙上寫出自己的名字,這件事每個人都做了無數遍,寫出來的應該是龍飛鳳舞,瀟灑流暢。然后我讓大家用另一只手在紙上再寫一遍自己的名字,這次寫出來的是不是有點歪七扭八,目不忍睹?請問大家,如果在銀行取錢時,你的簽名是不常用的那只手簽出來的,能取出錢來嗎?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就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一個習慣使右手的人發生車禍以后,右邊的胳膊沒了,到銀行取錢時用左手簽名,那銀行職員說,我知道這個名字是你的,我也知道這錢是你的,但由于你簽的字不像原來的,我不能把錢給你。怎么辦呢?這個人就回家去練自己的左手,如果天天練,三個月就能瀟灑地用自己的左手寫出同樣瀟灑的幾個字。這就是我想告訴大家的,你的右手能做的事,你的左手全都能做,關鍵看你是否鍛煉你的左手;人的大腦也是如此,別人能做的事,你也全能做,關鍵看你是否鍛煉你的大腦?! ?br />
前段時間看北京電視臺的一個節目,講的是一個小伙子兩只手都沒了,他不放棄自己的人生,開始鍛煉自己的腳,最后他能用他的腳穿針引線寫字畫畫,還能用他的腳彈鋼琴。當我聽到用腳彈出的那么優美的琴聲時,我不僅仔細看了看我的手。練武的人說,一天不練就等于自廢武功,我就感到很多人的左手和大腦都已荒廢很久了。
對未來學習模式的設想
很多人都知道學校是學習的地方,而學習的地方無處不在,我們應該換一種眼光,去重新審視一下到底什么叫學?!,F代意義上的學校其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果,那時的人們突然發現,就教育而言,學校的效率比較高,就像批量生產零件、機器一樣,學校在批量教育人,于是就把年紀差不多大的一些人弄到一起,讓他們每天做同樣的事?! ?br />
以前我跟絕大多數人一樣,認為7歲開始上學,18歲考大學,大學畢業后工作,十幾年就這么堅持上學是正常的。但一個印度國家信息學院的教授不這么想,他做了一個實驗。大家知道印度有很多貧民窟,貧民窟的孩子上不起學,有的經常扒著學校的門往學校里面看,這個教授就思考,如何把貧民窟的孩子和學校聯系起來呢?他突發奇想地在學校的墻上掏了一個洞,然后在在洞里放了一臺電腦,電腦里裝了一些學習的軟件,只能操作不能拿走,教授在洞里安裝了攝像裝置,以便實驗觀察。教授觀察到貧民窟的孩子很快發現了墻上的洞以及洞里的電腦,那些連文字都不知道的孩子面對一臺電腦時會做出什么事情呢?剛開始那些孩子只是瞎動一氣,有人無意中動了一下鼠標,發現動這個東西的時候電腦屏幕上就會有變化,所以有的孩子都感到非常驚奇。然后那些孩子有事沒事就到這里來,來了以后就互相琢磨,這個是干什么的,那個是干什么的,這個是怎么回事,那個是怎么回事。后來他們進入到那些學習的軟件中,開始跟著軟件學習了。就是這些根本不懂英文的孩子們,通過這么一個電腦,在自己教自己的過程中,他們的英文水平開始往前發展,最后他們能夠使用部分英文,甚至能夠跟做這個實驗的教授對話,而這一切的變化卻是沒有老師的指點。
這位教授把這樣的一個研究公布出來以后,這項工作得到了世界銀行的資助,很快就開始在印度做大量的推廣,在墻上鑿洞,里面放電腦,讓貧民窟的孩子在電腦上玩一些東西?! ?br />
現在北京一個好的小學,10萬都不一定進的去,經常是提著豬頭找不到廟門??吹接《冉淌谶@個實驗以后,我就在想學校的前途在哪里?將來學校是不是可能被解散?經過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學習的內容無處不在,隨時可以獲得。現在我們的孩子在那里拼命背書,而他們將來的生活和工作真的需要那些東西嗎?電腦就在旁邊,隨時上去查不就完了嗎?愛因斯坦若是背字典、背百科全書還能有那樣偉大的發明創造嗎?
我是做記者出身的,我的孩子經常問我一些字,我都不會寫。我發現,電腦用多了以后容易提筆忘字,我用拼音打字,腦子里想到音就能把它打出來,這樣就不會因為書寫而阻礙我的思路。如果孩子們整天都在記憶,那他就沒時間去學一些真正該學的東西,比如探知的能力等。當眾多孩子開始自己探知的時候,學校的作用可能就在減少?! ?br />
誰是學校的終結者?我認為就是現在很多家長主動或者被動給孩子請的家教,這樣以來學校最后只剩下一個考試的功能。我看到現在的許多家長都在給孩子報班,我也跟著潮流就上了,我給孩子報了一個古箏班,學完以后可以考級,九級考完還能拿到證書,如果過了十級那就是專業人士。我的孩子一學期上完考了三級,以后上學校的音樂課,我就不用擔心了。后來我又想,既然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決音樂課的問題,是否也能解決數學、英語、化學等課程呢?這些課孩子都能夠用非學校的資源,在自己的進度之下一級一級學完,然后到學校那里去考試就可行了。如果這一天終于到來,個性化的學習就開始了。
這種個人的學習,光靠自己一個人學是很難的。我們聽說過遠程學習D-Learning,后來又有了電腦學習E-Learning,現在又開始了手機學習M-Learning。知識的獲得已經變得如此便捷,走在路上的時候,都可以獲得知識。很多到清華北大學習管理的總裁們就是通過手機獲得知識的,而學校就成了手機學院,把經典案例分析等很多充滿智慧的信息,不停地一點一點地發給他們?! ?br />
未來的學習將不一定局限在學校里,知識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隨時獲得,鍛煉思維則可以到健腦房,隨時組成一個案例分析的沙龍,進行探討和碰撞,這樣以來我們的思維就會變得越來越敏銳,這可能是未來的一種學習方式。
(報告人系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