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蒙牛乳業(02319.HK)發布2015年報稱,截至去年12月31日,收入同比下降2%至490.265億元,凈利潤同比微增0.7%至23.67億元。
去年,蒙牛液態奶的收入為433.266億元(2014年為430.361億元),占蒙??偸杖氲?8.4%。盡管特侖蘇、純甄、優益C、冠益乳等明星品牌銷售表現依然良好,但整體而言,蒙牛的UHT奶、乳飲料、冰淇淋和奶粉業務都在不同程度地下滑,增長最好的是酸奶業務。目前,蒙牛與達能的合資公司蒙牛達能在全國低溫乳品市場保持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對于去年業績的下跌,蒙牛在財報中更多歸咎于外部因素:去年,中國乳品消費總量呈現緩慢增長趨勢;近兩年,供需不平衡及原奶價格波動加劇了中國乳業市場的競爭,使行業呈現多元并存的格局;上游企業進入下游市場、國際乳業巨頭爭相進入中國市場、區域型乳企加大行業投資力度,國內液態奶市場顯現多層次競爭狀態;進口乳制品的增加刺激了國內乳企的市場反應速度,加快了各大乳企產品結構調整升級的速度。
行業環境艱難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既然面臨同樣問題的競爭對手可以實現增長,這顯然不能完全解釋為何僅有蒙牛落后。
也許最關鍵的一點是蒙牛去年沒有在渠道壓貨。自媒體公號“食悟”稱,蒙牛從去年開始改革,提出要“做實大區”“做精總部”,重新調配利潤,促進全國18個大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把各大區的經銷商慢慢轉為配送商。這意味著,如果通過向經銷商大量壓貨的方式來做業績,按目前蒙牛各級經銷商的數量及體量,蒙牛應該很輕松實現常規增長,但2015年他們并沒有這么做。
因此,業績下滑是改革前期不可避免的代價,而長遠來看,改革的成效卻仍未可知。把經銷商變為配送商,可能造成蒙牛運營成本的上升。
造成去年業績下滑的原因還包括蒙牛的奶粉業務拖了后腿。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雅士利去年業績大幅度跳水,多美滋自肉毒桿菌事件后也成為了燙手山芋,并且去年蒙牛為了應對消費需求疲軟,給予了大量的折扣,加大贊助活動,這些均對蒙牛業績造成了影響。”
蒙牛面臨的隱患和問題不少。
此前,蒙牛通過一系列的并購使得體量在不斷增大,但并購來的公司大部分都是獨立運營,且都不甘心放棄每一個區域市場,這就避免不了左右手的互搏。對于步伐慢下來、想要“做實做精”的蒙牛來說,如何解決產品同業競爭帶來的內耗是個很頭疼的問題。
此外,蒙牛雖然通過股權介入將勢力擴張至上游,但并不實際經營管理,奶源控制能力不如競爭對手伊利,上下游協同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