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曜
上海家化前不久曝出一起重大的
公司治理
事件:創始人董事長葛文耀與收購方出現矛盾和沖突。其實,投資人、企業家之間的矛盾歷來是公司治理關注的核心問題,其間非道德行為是引發沖突升級、將其顯性化的“罪魁禍首”。要避免這種結局發生,必須雙方保持沉默,不要采取報復性的競爭性策略;澄清并解決所謂的非道德行為,化解可能的誤解;而關于對戰略的爭執,則必須用實際業績說話。
成長的煩惱
上海家化是目前國內本土品牌中最為成功、最具有成為世界級品牌潛力的企業。它的優勢是:形成了深厚的本土消費者認知和本土特色的品牌、通過中醫藥配方形成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具有穩定的管理團隊、完備的產品線、全渠道經驗;國際化研發能力處于行業領先。
但與國際知名品牌的競爭中,公司的劣勢十分明顯。全球前6大化妝品市場的第一品牌中,納特拉、資生堂、妮維雅、巴黎歐萊雅、玉蘭油、吉列的市占率從3.6%到14.5%不等,像玉蘭油在中國的份額為4.2%,這些第一品牌均出自本土公司,這些各國的龍頭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公司。
中國作為全球第4大化妝品市場,最大的本土公司上海家化的市占率卻不足2%,相對國際競爭對手在華規模而言,家化仍然處于成長初期,在產品線、單品牌成長上均存在可觀的空間,不過任重道遠。
2011年10月,平浦投資全資收購了家化集團。據報道,收購資金部分來自銀行并購貸款,貸款的高利率提高了收購資金成本。由于銀監會規定,并購的資金來源中并購貸款所占比例不應高于50%,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5年,因此51.09億元的收購價格中,至多有25億元來自銀行并購貸款。為在5年內償還貸款本息,收購方必然采取節約成本、
資本運營
等方式創造現金流和利潤。
平浦投資入主后,上海家化出現了公司治理(特別是激勵機制)上的可喜變化。
傳統國企存在兩大弱點:董事會、股東大會的決策權有限,許多事情要上報國資委審批,導致決策速度慢;同時對人才的激勵較弱,
薪酬
難以市朝。像上海家化,2006年的激勵方案歷時兩年才最終獲批(激勵對象為175人,限于公司高層),而2012年的方案從董事會討論到批準僅用兩星期(激勵對象為員工的38%,九成為研發和
營銷
骨干等中高層)。
此外,上海家化的財務業績取得了顯著提升。以2011年為收購元年,公司2011年、2012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凈增15.6%、25.93%;凈利潤增速各為31.06%、70.14%;凈資產收益率各為22.33%、27.77%;每股現金流分別是0.82元、1.86元,遠超過2010年水平。
但是在這家成長中的
上市
公司,沖突仍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導火索是“非道德行為”。創業企業家葛文耀指責收購方入主后,一直在變賣資產,致使家化集團名存實亡;收購方則指責集團管理層存在涉嫌私分小金庫資金、侵占公司和退休職工利益等重大違法違紀行為。
“黑暗一面”的警示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先看兩個國外的例子。
2007年,英國最大的日化公司Alliance Boots被國際著名
私募
股權基金KKR聯合
企業管理
層進行了管理層收購,110億英鎊的代價是歐洲歷史上最大的杠桿收購。PE基金收購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革
:重整
供應鏈
體系、大力節約庫存,加強現金流轉;關閉一些配送中心和雜貨便利店,裁減了部分員工,以提高效率;將諾逗市的分配中心變更為全英國的供貨管理中心;進行國際化擴張,收購了德國、土耳其等地的批發商,將Boots產品在歐洲大力推廣;不久前Boots還和廣州日化進行合作,中國市場成為其下一步拓展的關鍵目標……一系列舉措之下,公司的
銷售
收入和利潤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不過從2007年被收購以來,該公司已換三任CEO。2012年,KKR和管理層通過股權出售而非IPO實現了部分退出,總和回報率達3倍以上。
另外一個例子是荷蘭與比利時的兩名學者近期進行的包括對3家美國企業、8家比利時企業在內的調研,內容涉及投資者、企業家之間關系的“黑暗一面”。這些企業從傳統消費品到高科技企業都有,共同特征是都發生過創業者(企業家)與
私募股權
機構、VC機構、天使資本(投資者)的沖突。
兩位學者重點研究了觸發沖突的特殊事件——非道德行為。非道德行為是非法的,或者對大多數社會人群來說,從道義上是無法接受的行為。在沖突理論中,非道德行為是作為一種沖突的觸發性事件。在投資人、企業家的關系中,指至少一方被認為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具體形式包括不公平競爭、不對等的溝通、濫用權力、為自己的利益設置特權、不尊重協議、直接偷竊等。
非道德行為,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企業家,都有將增加沖突升級的可能性:對于非道德行為的一方,對方會采取相應的競爭性策略來對付,所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非道德行為通過過錯歸因,被推定給犯錯的一方——投資者或者企業家,于是事情就從“點名”變成公開發出“譴責”,沖突就觸發了。覺察到的非道德行為,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企業家的,都將降低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將導致負面的合作結果——或者企業失敗,或者一方自愿退出。原因是彼此針對對方采取競爭性的行為、不信任增加、合作障礙重重。
在11家案例企業中,它們接受VC等股權投資是在2001-2007年期間;2010年底時,6家企業已經失敗了,5家企業還存在,只有兩家企業沒有發生投資人或企業家退出。
和實生物之道
從西方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非道德行為將使得沖突升級,并將潛在的沖突顯性化,最終的結果是一方退出,企業失敗。要避免這種結局發生,必須雙方保持沉默,不要采取報復性的競爭性策略;澄清并解決所謂的非道德行為,化解可能的誤解;關于對戰略的爭執,必須用實際業績說話。
其實,在接受平浦投資入主家化之時,按媒體報道透露的消息,雙方應該有很多一致的戰略設想:在銷售渠道方面,收購方表示愿意幫助家化大力打造網絡品牌,迅速拓展網絡營銷與電銷渠道;幫助家化在2013年以前申請獲得直銷牌照,全力打造全新直銷體系;基于家化目前的國際資源還比較薄弱,收購方將從內部股權結構、外部合作伙伴、各種國際化資源方面給予更多幫助;向高溢價的品牌方向發展;進入珠寶、表業等時尚產業領域等。
借鑒西方經驗,PE機構所采取的手段一般主要是四個措施:股權激勵、財務杠桿、董事會變革和運營變革。對家化事件雙方來說,都有修補分歧、重歸于好的機會和可能。
對平浦投資來說,作為股權投資者應該著重實施、發揚給予企業的價值增值能力,特別是在運營管理上的變革,將擁有的金融資源和企業資源等嫁接到上海家化的發展上,使家化更好地實現產融結合。并且,股權投資機構在持有家化的過程中,必須改變企業的“基因”——即培養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非在短期為投資者自己獲利,否則就是涸澤而漁!
而對家化集團的創業企業家來說,必須認識到企業的傳承問題,創始人的“關系”資源是無法輕易地傳承給自己接班人的。在亞洲地區,家族企業創始人普遍將股權傳給嫡親后代,但其長期經營積累的與政府、金融機構、供銷伙伴的特殊個人關系,往往很難傳承下去,因為這種關系與創始人的特殊稟賦(“異質性人力資本”)及成長環境有關。當前在中國第一代、第二代企業家之間的斷層中,很重要的就是特殊稟賦資源的斷層,這已經很明顯了。
創始人必須考慮如何將自身的特殊資源、專有稟賦能夠在企業中扎根、傳遞,也必須認識到在企業漫長的生命周期中,創始人的作用是有局限的。創始人一般對于企業成長早期均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并不等于他一定適合于企業的壯大發展時期乃至跨國發展時期。如果創始人不能清醒認知這一點,反而會成為企業升級發展的阻礙。福特等著名的跨國公司,家族成員仍在經營的寥寥無幾。當然西方注重
職業
經理人
和市場配置資源的環境,與中國等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國家/地區中人際關系在決定資源配置上發揮重大影響力的環境有所不同,但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家化集團和家化股份的未來發展中,引進具有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產業經驗的職業經理人,也是必然之路。至于具體戰略之爭比如是否收購某個企業的分歧,則需要用實際數據來論證。
股權投資的世界里,主要受到了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影響,即對合約和遵守合約的強調。作為新興的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必須尊重和遵守行業的行為準則。同時,為建立信任和增進合作,投資人和企業家都必須考慮他們行為的道德倫理影響,避免非道德行為,因為非道德行為將嚴重損害投資者和企業家,損害企業價值,使得戰略目標無法實現。
上海家化管理層沖突“藥方”
- 本文分類:管理運營
- 本文標簽:上海管理層沖突
- 瀏覽次數:20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4-02-23 18:23:01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yy/28152
- 上一篇 > 寬容是一門管理藝術
- 下一篇 > 優秀的領導者不只是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