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確看到,今天的中國社會還真的沒有多少企業是質量效益型;大多是規模效益型,更有不少企業實際是假冒偽劣效益型。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我們社會的普遍規律;任何商品一旦效益明顯,則一夜之間假冒偽劣盛行;最后是連這商品的原單位也只能造假,因為只有假的才有競爭力。這從我們當初的三鹿奶粉到現在的毒膠囊,全部是用假冒偽劣的新技術進步來造假;從而贏得新的經濟效益。在這樣的假冒偽劣效益型的刺激下,我們全社會的人都用知識與智力來造假;所以說現實教育所有的管理者,質量效益型實際是質量管理的偽科學;因為假冒偽劣才是效益的源泉。
其實當初確定質量效益型時就見仁見智,因為在市場化下品牌比質量的效益明顯;這在成熟的市場化社會已經得到證實。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年在對企業咨詢中我對質量效益型的定位是內部無缺陷的效益與外部接口的質量改進帶來的效益;而不是強調質量管理就真的是效益的源泉,因為這兩條途徑都有一個極限與階段性的概念。然而即使我強調的這兩個途徑,也被規模效益與假冒偽劣效益沖擊得無影無蹤。正是在全社會的規模效益與假冒偽劣效益的沖擊下,我這想用質量管理贏得效益的人最后失業了;因為我們全社會搞質量管理的人也是假冒偽劣之人,從而使質量管理真的走上了假冒偽劣的效益型之路。
在一些企業的座談中,我才知道原來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首先中國企業并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產物,所以開局之年的經濟政策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效益方向;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許多重要信息表明,規模化的效益應該是難堅持下去了。為了保證繼續穩定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上級領導又提出了‘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問題;于是這些單位負責人就急忙找我,重新翻出當年‘質量效益型’的話題。
其實‘質量效益型’雖然不是質量管理的偽科學,但同樣也不是企業效益源泉的靈丹妙藥;因為質量只有與品牌結合在一起,企業才能有質量效益。如果企業本來就沒有品牌,那么質量效益實際就是自己的想象。因為顧客即使功能得到改善,也需要自己的實踐檢驗才能相信;正因為如此,只有品牌才能令顧客感覺到貨真價實。所以說企業沒有效益就搞質量效益型,實際還是一個偽命題;你連自己的品牌都沒有,又哪里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益呢?所以我在當初貫徹ISO9000標準的企業,要求企業用ISO9000來樹十年的品牌;通過內部的無缺陷管理和外部的創新機制,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穩定地增長。
我們的確看到中國經濟的內在問題,那就是GDP質量不合格;也就是說我們的GDP用GDP質量來檢驗,發現絕大部分都是垃圾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