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按需分配之前,尤其是在商品豐富、收入不足的情況下,要想讓人不談錢,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每個人的工作行為,本質上就是商業行為——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從有雇傭關系至今,這種本質從未發生改變。但從方式到理念卻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人與人是如何區別開來的呢?撇開天生的因素,根本原因可能是對工作的理解。工作既可以是謀生手段,也可以是發展階梯。如果僅僅把它當成謀生手段,則不可避免地既與雇主斤斤計較,也與工作斤斤計較。相反,如果把它首先視為發展手段,則無論是工作態度或者是工作干勁都大不一樣,收入反倒成為次要因素。
相對于資本,無論職務有多高,權力有多大,雇員永遠是弱勢的。雇員與資本對抗,必須把勞動力商品,轉化為人力資本與職業資本。
勞動力商品也有生產與 銷售 問題。
除非是不停地更換不同性質的工作,那么,無論在什么層級上,人們的工作行為都可視為職業行為。作為一個題外話,即使是在發達國家,也存在有工作無職業的現象,在中國,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如果說有人在打工,那么,這個群體就是真正的打工族。如果工作不最終指向職業,那么,離弱勢群體只有一步之遙。
勞動力商品的生產過程,本質上是職業修煉過程。需要修煉的因素包括知識、技能、經驗和能力;興趣、價值觀和個性;境界、胸懷、遠見、心態和觀念等。在職業修煉過程中,還同時積累起來工作閱歷、人際關系和職業機會。所有這些加總起來,形成的是人的職業資本。職業資本會推動勞動力商品由量變到質變,并進而滿足個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個修煉過程與為誰工作沒有任何關系,也沒有可能與任何人就這個問題討價還價,它完全是個人的事情,并且個人職業生涯越不如意,越要加強修煉而決不是相反。
如果說勞動力商品的生產,是個價值創造問題,那么,勞動力商品的銷售就是個價值實現問題。因此,勞動力商品的銷售,也存在戰略銷售和戰術銷售。
戰略銷售,是為職業發展服務的。解決的是賣到哪、賣給誰的問題。說穿了就是到什么行業發展?到哪個地方發展?到哪個企業發展?甚至包括到什么崗位發展。
男怕入錯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是一個“行”字概括不了這么多內容。
戰術銷售,是為生活服務的,解決的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問題。
盡管從邏輯上看并不那么嚴密,但我們仍然可以把勞動力商品的銷售分為三種方式。
按付出銷售。無論是計件或者是計時,均屬這種方式。按這種方式想發財估計很有點困難,但它是勞動力最基本的銷售方式,甚至是初級方式。從普通的力工,到高級知識分子,只要是計時、計件,均是如此。
按業績銷售。假如前者是按“投入”銷售,那么,這種方式就是按“產出”銷售。
由于承擔了某種風險,比如業績不穩定收入就沒有保障,所以,收入比前者高出很多。而這種帶有“投資”和“期貨”性質的銷售方式,很容易導致短期行為。按能力銷售。盡管需要用業績證明能力,但這種方式蘊含的卻是認可能力在先,業績評價于后。這就意味著勞動力擁有了自己的“身價”。
其實,從職業角度看,職業生涯的目的不就是為自己做個身價嗎?這與商品定價是一個道理。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是市場定的,少數商品的價格是企業自己定的。有沒有定價能力,是檢驗企業 營銷 能力最主要的標準。當然也是檢驗勞動者個人職業能力的主要標準。
所以,對勞動力商品來說,“生產”與“銷售”結合得最好的方式是做身價的方式。讓推銷成為多余,在這里同樣成立。職業資本的積累,職業的成功,積累起來的就是身價。
談論這個話題,源于對 職業 經理人 職業觀的思考,源于因待遇問題對職業生涯的影響。企業招工很簡單,標準一公布愿者上鉤,普通員工基本上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能力和余地。而有能力進行討價還價的人,卻是具有一定職業資本但職業資本還沒有轉化為超越企業或者行業獲得普遍認同的身價的人。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職場里工作,不注重職業發展、職業資本積累,弄不清楚勞動力商品的定價原理,郁悶纏身和走彎路就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