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互聯網上最火爆的詞匯是什么?恐怕除了微博,就是團購了。然而,這股風起云涌的浪潮,正在快速消失中。很多負面的消息為團購這種形式蒙上了陰影。
團購的意義,在于聯合多個消費者實現一次性大量購買,從而得到較大幅度的優惠。一開始,往往在房產、家裝等實物商品的 銷售 活動中出現。到了2010年,團購的火爆開始向服務業延伸,如餐飲、休閑等多種行業。原價200元的自助餐,團購價只要68元。一次瑜伽課程,也可以打五折甚至三折。巨大的優惠折扣,一下子抓住了消費者的眼球。
營銷轉化率低
對于服務業來說,能夠提供大范圍優惠的,一般都是奢侈型的服務提供者。因為只有奢侈品才能給商家提供足夠高的利潤率拿來做優惠。比如,溫泉、美體、美容美發等等。然而,對商家最大的困擾就是,大幅優惠吸引來的 客戶 ,并不是自己的潛在客戶。也就是營銷活動的轉化率很低。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那些團購的消費者讓全價購買的忠實客戶心理中產生了被歧視之感。 北京 的一家溫泉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由于團購的客戶太多,原來很悠閑的溫泉池,早已人滿為患,直接導致了那些付全價票或者年票的用戶不斷流失。
其次,服務業中團購的優惠,容易讓消費者產生一種價格錯覺。當他們在嘗試到了團購的甜頭之后,打算消費團購范圍之外的 產品 與服務的時候,過大的價格差異往往給他們造成了心理上的沖擊。因此,商家拿出利潤,通過團購做營銷,往往卻不能讓團購客戶轉換成忠誠客戶。
其實,早在幾年以前的優惠券風潮,就出現了類似的現象。那個時候,消費者外出就餐,商家往往會給消費者一些優惠券。當下次再來的時候,可以當現金抵扣。雖然這種方式提高了 顧客 的粘性,但存在的問題是,消費者不可能將這樣的優惠模式重復下去。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長時間的在一兩家固定的飯館吃飯。優惠券風潮早在幾年以前就淡出了。
或成雙輸局面
團購的價錢雖然很低,但是體驗很差,消費者淺嘗輒止,并沒有轉化為長期客戶。五星級酒店的自助餐,團購價只有原價的30%。但是,團購的消費者發現,自己不僅比全價客戶的選擇余地小,食材的質量也差。
更重要的,酒店服務人員的歧視態度更加讓他們有了不好的感覺,所以,他們的負面印象完全掩蓋住了團購所帶來的優惠。不管是商家、還是客戶,出現了雙輸的局面。
綜合來看,團購這種形式,對于大額的實物性消費,也許是一種較好的模式。然而,在服務領域中,還僅僅只能說是一種新型的“營銷模式”。或者進一步從 戰略 的角度說,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結果。商家之間,包括消費者,都沒有從中獲得正面的收益。對于服務業來說,互聯網可以幫助商家找到他們最需要的目標客戶,以及小眾客戶。團購可以讓消費者進行初步的體驗,而團購之后,如何進一步提高團購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轉換成忠誠客戶,才是最應該攻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