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組織管理上,大約70%的企業幾乎都存在“組織虛設”現象,帕金森先生把這種“組織虛設”行為叫做“組織癱瘓定律”,并且把這種“組織癱瘓”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管理層進入了水平低下、嫉妒心強的領導人。人總是有缺陷的,如果僅僅是水平低下但卻沒有嫉妒心理,或者嫉妒心強卻能力高超,那么問題一般不大。但是,這兩個缺陷湊到一塊,這個領導人就是“無可救藥”者,組織就會滑向癱瘓。到第二階段,這種無可救藥的領導人掌握了最高領導權,那么,他只會使用比他更差的中層經理。如果總經理的水平是二流,部門經理肯定是三流。這種組織,才能出眾肯定會遭到排擠,導致聰明人也會韜光養晦,他們不是變成真的呆子,就是開路走人。到第三階段,整個公司素質惡化,從高層經理到最基層的員工,沒有人愿意展示才華,上下全部是混日子的。這時,公司就已經名存實亡,即便它還能撐20年,也不過是茍延殘喘而已。
組織癱瘓的第一階段,其特征是奉行中庸之道,不求上進,甘居中游。這樣,很快就會同一流公司拉開差距。到第二階段,其特征是沾沾自喜, 績效 目標偏低。好像打靶,10米之內開槍當然命中率高。“好人”管事,很少犯錯。這些都會使管理層感到慶幸。到第三階段,領導人明知問題成堆,但已經漠然處之。比如,餐廳的飯菜吃不成,經理不是去整頓變革 ,而是自備三明治。
對于這種走向癱瘓的組織,有四條定律在起作用。
第一條定律是:管理不善的公司無法自我變革 ,必須有外力推進。好比一個闌尾炎病人,不可能自我麻醉后割掉自己的闌尾。
第二條定律是:一旦公司出現了“無可救藥”的領導人,要馬上采取措施遏制其破壞作用。所采取的措施有三種:一是激發那些具有領導能力的人,排斥“無可救藥”者;二是對“無可救藥”的領導施展激將法,這可能對他們本人效果不大,但卻能在高管中起到孤立他們的作用;三是懲罰“無可救藥”者,這可以收到短期效果。
第三條定律是:公司管理問題發展到第二階段,必須大刀闊斧地整改不可。所謂大刀闊斧地整改,基本方式是換血,以富有朝氣的新人替代“無可救藥”者。換血必須要有合適的人員,這才有可能扭轉公司的下滑趨勢,但也有可能沾染原班人馬的舊習。
第四條定律是:公司發展到瀕臨倒閉階段,神仙也無法救活它。這時,只能是舊公司徹底解體。
帕金森的組織癱瘓定律,實際上是對中小企業組織管理的警醒。因為,組織管理不善才是企業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