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有自身的生態系統,在賈春寶提出的企業生態系統構成之中,包括內部生態系統,外部生態系統和輔助生態系統三大部分。
企業的輔助生態系統由智囊與顧問機構所構成,外部生態系統由企業所處的行業以及產業鏈,比如媒體關系管理、投資者關系管理、分銷渠道與外包機構管理構成。企業最為核心的是內部生態系統,比如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從決策到管理再到執行之間的協作流程,在所處的特定階段,企業所制訂的相應目標與執行。
很多在我們通常意義上看是決策層的問題,實質上更多的是中層的問題。企業中層是企業生存的脊梁,是基層執行者未來的希望。從他們身上,執行者不僅能看到企業的未來,更能看到自己的未來。從他們身上,客戶與外部機構不僅能看到企業的未來,更可以看到自身跟他們合作之后的未來。
中層不僅決定決策制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而且決定了決策的執行性,在執行之中會有哪些偏差,所制訂的目標有哪些是不切實際的。中層甚至會對于 人力資源 團隊的去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幾乎每個進入一個新環境的員工,都是激情萬丈地對未來滿懷期待,都是要投入到一項讓自己樂于奉獻的事業之中的,但現實問題卻是讓自己感覺無用武之地。最終激情逐漸石化,自己也被企業無情地淘汰,當這些成為習慣性的惡性循環,自己也逐漸感覺悲哀,為自己,更為所服務過的企業而悲哀。
一個優秀員工加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企業精神領袖的感召,但TA每日 所面對的僅僅是自己的頂頭上司,所以對頂頭上司的感覺將直接決定其每日 的狀態與去留的決策。
你在一個企業中的表現將直接決定你在以后機構之中的從業經歷與主觀能動性,甚至會給自己的生活留下陰影。當你為自己的因循守舊與怠惰而找借口的時候,你的內心就已經被消極的老年姿態而控制了。
當員工對于企業的環境從滿懷期待逐漸變得無奈無助,從激情萬丈到消極怠惰,從懷揣夢想到安于現實,就很難再讓自己決心為企業奉獻了,更多的是在怠惰之中消磨時光,更多的是在讓自己隨波逐流,這不僅在耗費企業的生命,同時也在耗費自己的職業生命。
企業的決策流程更多的決定于機制,而機制不僅包括決策流程、而且包括執行流程與協作流程。當然還包括形象樹立與傳播機制,預警與危機防范機制。比如 企業文化 、各項制度以及相關的配套性的決策,所有這些,貌似是決策層的職責,但其實卻是一種誤解。
因為決策層的一切定論都是建立在中層建設性方案的基礎上的。當中層管理者面對壓力總是蜷縮在角落里,卻從來不去想積極的應對之策。把一切創造力都發揮在企業的內耗上面。總是認為我只有盡力而為,別人是否會提供動力,卻不是我所能影響或者要求來的時候。其實這是一種消極的推卸責任的心態。
在企業的中層之中,總是有人在等待,等待決策層做出最為符合市場需求的決策,等待執行層面的規則與部門之間的協作流程都由決策層來直接制訂并批復,甚至當企業遇到危機的時候,在企業需要針對相關外來打擊進行防范的時候,都需要最終的決策人來拍板定奪。
決策機制并不應該是從上至下的,更應該是管理層根據市場狀況,綜合執行層的意見,進行盡可能全面的思考與研究之后所提出的方案,然后由顧問層進行縝密的論證之后,再加上一些管理層沒有考慮到的一些因素,做出決策。然后管理層根據決策制定出執行方案,并提出相應的獎懲制度。
讓居于企業中間地帶的管理層有余力去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勇敢地進行錯誤的嘗試,即使事實證明其錯了,都要用包容的姿態去給其提供改正的機會,如此的企業,才是擁有足夠寬廣的空間的,有未來,充滿活力的企業。
在企業中層看來,所有的決策都并非單純地拍腦袋那么簡單,而是至少經過縝密的思考與審慎的研究的,領導的決策需要對執行過程負責,需要為執行之中所出現的所有阻撓負責,需要為結果承擔責任,但其實高層決策者在很多時候,就是在拍腦袋決策,而這無疑是會導致惡性循環的起因與根源。
當管理層等待決策層做出批復,執行層等到管理層給出具體的調整方案的時候,總是會讓最佳時機從身邊錯過去,隨著時光流逝,管理層就會頓時感覺壓力巨大。會帶著怨氣去工作,而會產生相應的消極效果。
企業所承擔的一切市場壓力,都不應該由決策團隊自行承擔,把決策失誤推給決策層,把執行時候的差強人意歸結于執行層,把從外部所承受的壓力歸結于市場的殘酷性,如此習慣于推卸責任的中層是難以堪當大任的。
雖然我們不應該武斷地認為那是中層管理者的職責缺位,但至少作為管理者沒有起到基本的銜接作用。因為中層管理者是企業的脊梁,是需要承擔承上啟下的職責的。而壓力不單純在中層身上,更多的是由基層的執行團隊來支撐的。
從人的個體角度出發,發現問題僅僅是預警或者報警,解決問題才是根本。在職場之中,其實更多的是在培養一種意識、思維方式與處理問題的經驗與技巧,那就是從防微杜漸的細微之處發現問題,從積極建設性的角度去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案,并從系統性與切實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當我們沒有相應的平臺環境與機會授權的時候,我們會由于受到限制而感覺英雄無用武之地,但當我們真的得到機會與授權,我們自己去完善相應的平臺與環境的時候,我們就會頓時感覺到壓力。那種壓力會讓我們有芒刺在背的感覺,既躊躇滿志又感覺任重道遠。
只有爭取得到更多的政策傾斜,并從決策層那里得到更多的話語權,在尋找并匹配相應的人員的中層管理者,能得到堪當大任的人才,只有能推動自己前行的下屬執行團隊,如此才能讓自己擁有更為前瞻性的思維方式,從全局角度去思考,提出要求與改進條件。
當居于管理者的中間層具有相應的思維方式的時候,你是可以跟老板領導拍桌子的。因為在特定的時候,位于中間的管理層比位于頂端的決策層看得更遠,考慮問題也更務實,更能為企業規避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