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的零售業界,價格戰愈演愈烈,商戶之間的促銷過招亦是變換風云。“免費”不知從何時開始,在營銷中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為什么?因為“天上掉下的餡餅”是沒有人會拒絕的。
如何讓“天上掉下的餡餅”掉得穩、掉得準;還要讓接“餡餅”的人樂意接,高興接;接住吃完以后還想要再來一份,這就考驗著零售業者們“免費”營銷的功夫。
“免費”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精神。它不光是門店管理中的營銷手段,它更應該上升到企業發展的高度去探索。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以看到的免費體驗、免費報紙、免費食物、免費軟件等各種免費形式,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的免費產品讓顧客挑花了眼,也讓人看不懂企業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將免費進行到底。
盡管目前免費的形式花樣繁多,但是分析現有的免費形式后發現,歸根結底還是企業最終逐利的心態,所以我認為企業向消費者最大限度地提供產品和服務,是以實現利潤為根本目的的。“免費”的類型可分為三種:
一、消費前的“免費”:如,購化妝品前的試用裝、網上打印的肯德基優惠券、逛超市時走過某個茶飲攤位前的試喝、某健身中心的200元舞蹈課程體驗券等等。
二、消費中的“免費”:如,某足浴店在你洗好腳的同時把你的鞋也擦亮了;在海底撈用餐時,她會比澳門豆撈做得還更“變態”,服務員不光幫你撈掉鍋中浮湯還會如女仆般幫你剝蝦(前提是你愿意被打擾。);購物時的促銷捆綁裝等等。
三、消費后的“免費”:如,家電免費送貨上門、某衛生潔具推出的上門免費安裝、購褲子后免費改邊、在某量販式KTV消費后二張免費的現金抵用券、全球通金卡用戶在機場候機時可免費入座貴賓區等等。
四、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三種“免費”形式齊上陣,就像我居住的小區里的一位鄰居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景:某保健床的銷售先請出專家免費義診,讓你聽得云里霧里,并送上小禮品一份;等花錢買好產品后她們會上門“陪聊”,還幫你做家務,讓你再買個輔助保健品或推薦他人購買;最后當你消費滿一定金額后,還會有免費旅游和贈送體檢等項目,反正是說得你心花怒放,將各種“免費”形式用到了極致。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形式也日趨多樣化,關于“免費”一說又可分為網絡電子免費(如網上點擊獲影院贈票)與實體消費免費。企業出于競爭和成本等因素的考慮,又將“免費”分為部分免費和全部免費。部分免費是企業品牌擴展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能夠自動識別不同的客戶,實現多級價格歧視帶來的剩余利潤,并通過擴展與顧客之間的接觸寬度而達到銷售一攬子產品的目的。如在淡季時,美國不少航空公司會推出象征性支付購買機票的活動,消費者可以用1美元購買幾百公里航程的機票,但如果需要托運行李和其他相關服務,價格就相當昂貴;還有酒吧開展的“女士之夜”(即女士免費)活動;大型游樂場兒童免票入場活動;網絡游戲《征途》對玩家免費開放但對升級所需的武器裝備收費;淘寶網對需要“商城認證”的賣家收取服務費等都是同樣的道理。
相比部分免費模式,全部免費似乎讓企業失去了盈利的可能,但是只要產品的質量足夠可靠,前期的免費產品的成本完全可以通過提高顧客忠誠度的方式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