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應邀與《銷售與市場》雜志的蘇丹副主編及王巧貞記者考察福建茶葉行業,我們的行程第一站便是武夷山市,武夷山是福建茶葉的重要產區,大紅袍、正山小種等歷史文化名茶在茶葉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茶葉行業人士說過這樣的話,“茶葉只要冠上武夷山三個字就身價百倍”,到了武夷山后這樣的體會更為深刻,武夷山產茶,武夷山人愛茶,在武夷山許多茶葉企業里品茶就會發現,他們對飲茶的講究幾乎接近古人所做到“四好”,即茶好、水好、火好、盅好,其中的“水好”就是對泡茶用水的選擇。
武夷山茶人泡茶用水的講究幾近奢侈,他們不少人備有用于檢測水質的TDS測試筆,武夷山的山泉水本身就是很好的水,水質清靜到接近純凈水的程度,但一些武夷山茶人認為泡茶還要用更好的水,TDS測試筆測試后有人選擇五臺山的山泉水,這種山泉水的價格甚至貴過茶葉,一桶5升裝的水市場價高達50余元。以往筆者去武夷山時,常見的是茶人們用“農夫山泉”泡茶,今年幾乎沒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問他們這是何故?他們就拿出“農夫山泉”和其他飲用水一起用TDS測試筆測試,結果“農夫山泉”的水質最差,比一般自來水都不如。這個測試結果讓筆者大為震驚,“農夫山泉”一直很風光呀!怎么變成這樣讓茶人們不屑一顧了呢?筆者回到福州后也做了同樣的測試,結果“農夫山泉”也比不過福州的自來水。
“農夫山泉有點甜”的廣告語至今在耳邊回蕩著,盡管“農夫山泉”自己不再叫喊“有點甜”,但人們也想不到“農夫山泉”改換的不僅是廣告語。一個來之不易的知名品牌,一個讓無數消費者曾經追隨的品牌,“農夫山泉”怎能說變就變了呢?變得讓武夷山茶人對其產生厭惡,這是多么可怕的失敗啊!
其實也沒什么想不明白的,“農夫山泉”有了品牌知名度后自然有了銷量,有了銷量之后就會造成產品供不應求,就會造成異地的物流成本上升,就會造成企業的利潤下降甚至虧本,因此企業必須有應對的辦法。也許在異地輸出的不再是產品而是品牌,這樣的做法可以減少物流成本,可以提高企業的利潤,企業就地取材也能生產“農夫山泉”,或許在福建市場的“農夫山泉”就是這樣的“便捷”產品。
如果在福建市場銷售的“農夫山泉”就是福建境內找的取水點,那也令人費解,因為福建也有很多好的山泉水水源,比如武夷山的山泉水就很好,為什么福建市場上的“農夫山泉”水質會比不過自來水呢?雖然“農夫山泉”的廣告語已經改為“大自然的搬運工”,那也得把好的東西搬回來吧?
企業創立一個品牌不容易,“農夫山泉”走到今天也不容易,當初底氣十足與對手的競爭,因為“有點甜”而贏得消費者的支持,“農夫山泉”的品牌價值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品牌價值是一個動態的價值,不是所有積累都可以長期存在,早年的“三株”和近年的“三鹿”等品牌也曾風光一時,品牌價值還是隨著企業的過山車從百億巨額淪為不再有人問津。“農夫山泉”也一樣,如果不能維護好產品品質,品牌價值也會變為分文不值。
每當一些中國品牌遭遇危機時,總會有人出來號召國人“支持民族品牌”,而那些就是因為不顧消費者利益而陷入危機的品牌,消費者怎么會去支持讓自己不放心的品牌呢?在食品行業本身就是缺乏足夠信任度的行業,想留住消費者的心還得踏踏實實做好產品,“農夫山泉”何時回到“有點甜”的時代?不僅是福建茶人的期待,更是“農夫山泉”自己生存所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