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人員每天絞盡腦汁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夠受到大眾歡迎。但很多時候品牌有點像明星——不怕不受歡迎,就怕沒爭議性。想想“蘋果教父”喬布斯,以及一直以來都以“爺”自居的范冰冰。適當的話題會給你的品牌帶來關注度和生命力。因為現實是,喜歡和討厭某個品牌的人必然都存在,如何利用爭議性品牌的營銷策略提高銷量和用戶粘性,才是營銷官們一較高下之處。
從下圖的著名品牌爭議度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喜歡和憎惡麥當勞的人都在30%左右,說明麥當勞是高爭議度的品牌。與之相比,亞馬遜爭議性很小。如果品牌經理根據平均值判斷產品受歡迎程度,很可能無法了解真實情況,得出不客觀的結論,而采取這種方式,則更明確地了解到對品牌愛憎人數的具體分布。
那么,該如何在一片罵聲中讓銷售業績走高呢?以下三種營銷策略不可不看。
1.安撫憎惡者
和人際交往的規則一樣,讓爭議為我所用的方法之一是嘗試改變負面形象。這種策略最為直接明了,可以幫助贏得一批潛在的消費者。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公司旗下的貝蒂妙廚品牌出售蛋糕預拌粉和蛋糕霜等自制甜品原料,但因消費者對肥胖問題的擔憂、低碳產品興起等問題,品牌陷入困境。2008年初,對該品牌憎惡者的比例達到4.5%。之后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創建互動博客網站回應網友批評,推出無谷膠蛋糕,建立消費者健康網站liveglutenfreely.com等。三年后,品牌的憎惡度下降到2.8%,因為負面口碑會左右中立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所以即使小幅下降,也對品牌意義重大。
2.刺激憎惡者
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和憎惡者爭鋒相對。這利用了消費者愛為自己喜歡產品辯護的心理。粉絲的激烈反應會引起中立消費者的轉化。著名的歐洲廉價航空公司瑞安航空(Ryanair)以“喪心病狂”地削減成本著名,比如在機場打印登機牌收費70歐元、飛機上衛生間收費、對肥胖的超重乘客收取“肥胖稅”等。雖然這些措施有的并未真正實施,但刺激性言論卻幫助品牌成為頭條,并成為目標客戶心中真正的“低價先鋒”。
3.放大爭議
和第一種處理方式不同,這種戰略用一句中國俗語概括就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英國1902年上市的咸味馬麥醬(Marmite),和榴蓮一樣,有人愛有人怕。為了點燃支持者的熱情,公司在2010年推出了超級版的"馬麥XO",在社交媒體上選出30名資深馬麥醬愛好者,邀請他們搭配馬麥味的雞尾酒試吃,并進行網上推廣。這次活動為公司網站帶來5.4萬次點擊,剛上架的馬麥XO也銷售一空。
4.制造爭議
有時候為了服務好產品的核心消費群體,企業不得不放棄剛出現的消費群體。比如英國蘋果酒品牌Strongbow的對手Magners將自己包裝成為夏季冰爽特飲,贏得了大批白領消費者,此時Strongbow沒有和它正面爭奪年輕白領階層,而是利用對手的這種定位,繼續針對自己的核心消費群體工人階層加大營銷投入,主打體力勞動者辛勞一天后舉杯的廣告形象。雖然遭到潮流人士的貶損,但卻愈發得到鐵桿蘋果酒客人的大力支持。
另外一些企業則故意發布爭議性的廣告,惹惱一部分觀眾,增加品牌曝光。比如美國前進保險公司從2008年其推出的廣告系列中有一位直言不諱的女士Flo,個性強烈,廣告內容刻意制造出很多話題。Facebook繼而出現了“我恨Flo”小組。前進保險更是不受歡迎廣告榜單的???,但品牌知名度提升,促進了銷售。注意這種不受歡迎僅涉及無關痛癢的部分,而非產品的特性和品質。
總的來說,管理者不應只盯著品牌調查的平均值,而必須全方位了解消費者的態度。品牌爭議度不僅關乎爭議品牌的生存,也是所有企業都該長期跟蹤的指標。社交媒體時代,一條微不足道的批評也可能迅速擴散危機企業的形象。企業必須據此重新思考品牌戰略。當然評價的分化也可能反映出企業品牌傳播的缺陷,對品牌價值造成影響,這點也必須考慮在內。(牛文靜/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