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出現,為企業銷售管理帶來深刻影響。當前時代下,企業銷售趨勢迎來四大變化,及時調整銷售戰略才能更好地為企業發展助力。
01、從線下轉向線上
隨著實體店受到線上的沖擊,to C領域被線上市場徹底顛覆。但觀察當下的to B市場,會發現多數仍處在以往的模式,線下拜訪客戶,一起參觀、交流,甚至一起招投標。但其實互聯網就像海水一樣,在一波波地上漲,to B市場也會一點點被互聯網所改變。
以往,在客戶關系的第一個階段認識層面,我們認為線上是單向的,客戶可能認識我們,但我們并不知道客戶是誰、在哪里。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客戶變成了各類主播的粉絲,線上關系越來越普遍。
培訓行業也是如此,以前更多是線下服務。但近兩年,包括與盛景合作,開始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為企業提供全新的產品形式。在傳統觀念上,線下課程的效果更好、溝通更充分,但也存在弊端,比如更費時、成本更高。而通過線上、線下結合,一次就可以覆蓋幾千人,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大大降低。
因此未來一個大的變化,是需要將產品切割開,產品形態不僅是線下服務,而要考慮哪些部分、哪些環節可以放到線上,逐漸改變銷售模式。由于這種轉變,我們和客戶的關系也變得不同。
借助互聯網,我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維系更多客戶。而潛在客戶在成為客戶之前,也有了一個新名字:粉絲。未來,如何積累粉絲,再把粉絲變成客戶,將是一個重要的客戶關系發展階段。
02、從滿足需求到引導需求
在傳統銷售中,我們一直認為應該了解客戶需求、滿足客戶需求,這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但其實這有一個前提:到底誰更了解客戶的需求?是客戶自己,還是廠家或者企業?
現在,這一點其實已經被打破了。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我們好像應該比客戶懂得更多一些,而不再是以前的觀點。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喬布斯,他一直在做一件事,不僅僅滿足客戶需求,而在引領客戶需求。他曾說:當我去問客戶對手機的要求時,他們的需求往往是模糊、自相矛盾,或說不清楚的。
比如,客戶經常會說“我要質優、價廉”,這顯然就是矛盾的。再比如,在一個大型客戶內部,往往采購部要求的是價格便宜,但使用部門的要求可能是質量好,這兩個部門的要求都很正常,但會造成很大的矛盾性。
除此之外,客戶需求也經常是模糊的。比如,喬布斯問一個客戶:你對手機有什么要求?客戶回答:我希望它好看。而當喬布斯再問:你覺得什么樣的手機好看?這個問題就不好回答了。很多消費者會說:你拿出來我才知道什么好看。
所以,在好看這一點上,顯然喬布斯站得比用戶的層次更高一些。消費者可能很感性、很模糊,談不上專業水平。但喬布斯則去定義,“化至繁為極簡就是好看”。這是一種哲學上的層面,他更深層地去了解什么叫好看,因此很多人說他站在技術和藝術的交叉點上。
面對這種趨勢,我們要做的是比客戶對需求的了解更深層。就像病人和醫生一樣,病人只知道病情,比如感冒、發燒、不舒服,而醫生則會通過一些化驗判斷病癥,比如急性腸炎、重感冒,并給你提供解決方案。
所以,傳統的銷售就像藥店的售貨員,會問你怎么不舒服并為你提供產品;但醫生提供的不僅僅是藥品、手術,而是診斷服務,幫助你找到需求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完成這種轉變,從滿足需求變為引導需求。如果只是簡單地滿足需求,行業必定會陷入同質化競爭。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都能滿足客戶需求時,客戶就會比較價格。
相反,如果不僅能幫助客戶找到問題,而且給出一個更好、更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樣獲得的利潤一定比同質化產品要高很多。未來,如果我們沒能完成從滿足需求到引導需求的轉變,那么在競爭中不一定會輸,但利潤可能越來越微薄。
03、從性價比到投資回報率
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客戶會買性價比高的產品嗎?通常,我們會理所當然地說“肯定會”。但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產品,就會發現不一定如此。
比如手機,如果你用的是蘋果手機,那么它的性價比好嗎?可能在大多數人印象中,蘋果手機的性價比不如小米手機,但蘋果的銷量仍然有非常好的增長。除此之外,還有我們穿的西裝,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牙膏、牙刷、礦泉水。甚至是北上廣的房子,和西安、重慶這些城市相比,它們的性價比又是如何?
觀察了這些會發現,關于性價比,好像顛覆了我們的認知。有一些客戶會采購性價比好的產品,那么就有一些廠家舉著性價比的大旗來賣產品,但很多品牌卻并沒有做好。同時,再看一看市場上真正百年基業、歷久彌新,能夠長時間留存在市場上的企業,它們的性價比到底好不好呢?比如蘋果電腦、寶馬、奔馳,還有LV、Gucci這些奢侈品牌。
由此會發現,我們其實陷入了一個性價比的誤區。一方面,不是所有客戶都在乎性價比。客戶是分類型的,看性價比的只是一部分人;另一方面,即便是其中看性價比的一部分人,也并不是所有產品都看性價比。
相比性價比,客戶看的其實是投資回報率。比如,當你新入職場,要去買一件衣服,你希望衣服帶給你的是什么?其實是希望穿了這件西裝去公司上班時,老板覺得這個人精神利索、見客戶時給人衣著不凡的感覺,愿意和你多談一會,甚至是跟同事相處、給相親對象的印象,等等。所以,買這件衣服并不是為了衣服本身,而是為了在各種場景下它給你帶來的價值。
所以,其實客戶更看重的是投資回報率,這與性價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性價比=產品性能/產品價格
它始終以產品為中心,甚至可以說和客戶無關。性價比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很難說對這個人性價比好,對那個人不好。投資回報率則不同,它就是相對客戶而言的。因此,投資回報率和產品相關也和客戶相關。在完成這種轉變之后,就會發現我們給客戶傳遞的價值變得不同了。
在傳統上觀念上,企業銷售時更注重產品功能、產品特點、產品益處,但現在可能要拋棄這些所謂的“fab”:feature——特點,advantage——優勢,benefit——益處。這些是性價比的概念,現在要關注客戶的痛點,以及給客戶帶來的影響和是否可能會有危害,接著是所提供的解決方案給客戶帶來了怎樣的投資回報率。
完成這樣的轉變后,會發現我們能吸引很多不一樣的客戶,行業競爭也不再是價格競爭。因為既然看投資回報率,就并不是花錢越少越好,往往可能是花錢越多越好。
04、從忽略競爭到面對競爭
傳統觀念上,企業要專注于客戶需求、把產品做好,但不會關注競爭對手,一心一意服務客戶、以客戶為中心。在這種理念之下,我們其實是藐視競爭對手的,更談不上競爭策略和競爭方法。
但這種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并不可行。首先,競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剛才的理論聽起來很完美,但不科學。客戶會貨比三家,從幾個廠家中選擇,競爭是現實存在的。面對競爭,企業的傳統策略是去介紹產品有多好,但這種策略和方法客戶其實已經聽膩了。而且在整個銷售周期中,早期客戶已經聽到了你的優點,但到了后期、中期還在講優點,這時對競爭已經沒有太多幫助,或者說對銷售沒有促進了。
客戶在貨比三家時,面對的每個廠家其實都有優點和缺點。以前企業更注重優點,對缺點是不碰的。因為不能背后說別人壞話,當然更不能說自己的壞話。所以,這導致我們承認競爭,但不知道該怎么去競爭。
其實在面對競爭時,要把優點和缺點拉開,這兩種方法是不同的。甚至在客戶采購過程中缺點可能更重要,試想當你在電商平臺買產品時,你更多地看好評還是差評?比如,在買一臺電視時,當你打開兩個品牌的介紹,發現產品都非常好,當你希望之道到底哪個更好,而好評千篇一律時,你就會去看差評。
再比如,買一臺跑步機,你在一條差評中發現,有個買家評論“跑步機不包安裝、不包運輸,在家安裝時發現有個關鍵零件沒裝上去,每次跑跑步都晃晃悠悠。”那么這就是個重要的問題,可能你寧愿多花幾百元買一個送貨上門的,因而沒有選擇這個產品,這就是所謂的缺點更重要。
另一個原因體現在周期上,優點往往能在采購早期起到作用,到了中后期則是缺點更重要。可以理解為,由于人們先入為主的理念,品牌在做市場宣傳時優點更重要,但當客戶采購、貨幣三家時,他們會重點看產品的缺點。最終他買的可能不是優點特別突出的,而是看不到明顯缺點的。因此,一個產品成功與否并不取決于它是否足夠突出,而是缺點能否讓人忍受。
但面對缺點,企業要有正確的處理方式。第一,我們不能在背后說競爭對手的壞話。現在,網上的很多自媒體、公眾號不再僅僅是講述品牌的優點,轉而是去幫助品牌評價競爭對手的缺點。因此在這方面,企業也需要有統一的策略,因為客戶其實需要了解缺點。如果每個品牌都隱瞞缺點,這種情況下的采購可能會失敗。
第二,針對自己的缺點,要給客戶提供補救計劃。通過客服系統,市場、銷售部門承認缺點,并給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這些恰恰是企業在互聯網時代需要做出的轉變,從否認競爭到接受競爭,從只介紹自己的優點,到把競爭策略轉向缺點。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希望每個企業都能建立起自己的競爭策略,找到自己的競爭的方法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