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心智行為圓環分為消費理由、消費用途、消費過程和消費結果四個階段。四階段整體疊加,形成了一個消費行為的全封閉式過程。對于企業產品或者說食品企業產品,全封閉式過程完成得越優質,產品消費的忠誠度、頻率越高,銷量提升得越快;反之亦然。
消費理由:尋找消費者的行為密碼
在
心理學
中,動機是人類行為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在市場中,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同樣會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因此,在當前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環境中,食品企業產品只有正確回答了“消費者為什么要購買我的產品”,才能因與消費動機產生契合而實現銷量的提升。
具體方法通常有品類創新、賣點提煉和個性滿足三種。
品類創新:以適合自己為基礎。
從消費者購買心智流程看,先有品類,后有品牌。如果不準備買飲料,匯源還是悅活就不會進入消費者思考范圍。只有決定買大米品類,是買金龍魚還是福臨門才成為問題。因此,根據消費者思考流程,占有創新品類就成為把控消費者心智,提升銷量的第一站,主要包括戰略創新品類、細分創新品類和競爭創新品類三個子方法。
九龍齋酸梅湯是燕京啤酒進行的品類戰略性創新,屬于全新打造,全新推廣。這種方法雖然獨占性強,但資本、運營等要求很高。如果換做一個小企業進行創新品類運營,失敗風險遠遠大于銷量提升可能。而這時,競爭創新品類和細分創新品類對于企業更有實際意義。
比如,在方便面市場已經成熟的基礎上,五谷道場就是憑借非油炸的競爭創新品類博得消費;而面對康師傅在味道文化指引下推出紅燒牛肉等品類,今麥郎在面文化指導下創造拉面、彈面等品類,白象則依靠細分創新品類方法推出大骨面同樣贏得了銷量的提升。
從總體來看,品類創新是雙刃劍,做好了其確實能最大化把握消費心智,極大提升銷量;做不好,只能是空造概念,以為能給消費者消費理由,其實因為缺乏市場基礎,離消費者還很遠。所以,品類創新很重要,但如蘇格拉底所說:認識你自己更關鍵!
賣點:做好臨門一腳更重要
如果把消費者消費理由做成一個塔,品類是塔基,那么,賣點就是塔尖。品類解決的是我消費什么東西,賣點解決的則是我為什么消費?
涼茶
銷售
已超百年,王老吉因為找到怕上火而完成了與消費者的核心溝通。核桃露并不是一個企業在做,養元的六個核桃說經常用腦要喝它而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飲用水的消費一直在進行,樂百氏說自己二十七層凈化率先刷新消費認知,農夫山泉則提出天然弱堿性水,讓消費者對水認知實現換代升級而心甘情愿用人民幣為它投票。
整體看來,好產品很多,但真正能從自己的好中拿出一句能擊中消費者心靈中最柔軟部分的并不多,因此,不能簡單說賣點可以讓產品提升銷量,但說賣點就像引線,能給消費者一個選擇某個產品的理由,從而讓這個產品實現市場引爆,似乎并不為過。
個性滿足:長尾也是市場
迄今為止,尚沒發現一個產品能讓所有消費者豎起大拇指。也就是說,因為上帝沒有制造完美這個字眼,再好的產品總會有讓消費者不滿意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就是能提升銷量的象限。
在牛奶競爭已經非常充分的背景下,妙士曾經因為發現餐飲人群的特殊需求,并滿足它,成就了自己。達利園更是從來沒有創造全新品類,只是依據自己的優勢個性配置,用性價比給了消費者購買理由。
有些企業,財大氣粗,理想遠大,就創造絕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買理由,從而一騎絕塵;有些企業,不能登泰山之高,只創造一部分人的消費理由,同樣為市場的多元化豐富化做出了貢獻,也成就了自己的銷量提升。
其實,無所謂大小,只要能合法地為消費者創造福祉,就都是英雄!
消費用途:告訴消費者怎樣消費
古語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不同的環境意味著不同的競爭格局,不同的能力要求,因此,同樣的產品改變消費用途,銷量同樣會大不同。
具體有消費功能和消費價值兩類。
消費功能:讓產品吻合新需求
不同的需求,消費者的消費頻率不同,愿意付出的成本有異。
從產品來說,沒有一個產品的功能是單一的,罐頭在城市生活中所占比例已經很小,但在縣鄉級市場的酒席、部分餐飲的廚房中用量卻很大。因此,發現產品多層面功能以及生活中未滿足的需求,是提升銷量的重要方法。如橄欖油最初進中國只在涉外性賓館,但當部分企業將其作為禮品銷售時,銷量迅速實現巨變。單縣羊肉湯作為產品最初只是喜愛者偶爾消費的食品,但作為特產銷售后,不可避免成為節令規模銷售的禮品,銷量不提升都難。
消費價值:系統配置,打破固有消費習慣
消費功能是基于現實利益的,消費價值則是基于心靈歸屬和生活情感的。
伊利作為液態奶的領先品牌,依托對技術的整合,先是把只能保值數天的鮮奶升級到可長途運輸的巴氏奶,接著又陸續引領酸奶,此后又細分市場,開發兒童、白領等人群專用奶,近幾年開始重新發現牛奶價值,開始啟動牛奶保健價值,但不管是基于生活價值,還時人群價值,抑或保健價值,每一次價值提升,本質
上市
場的容量也在與時俱進。
而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打破消費邊界,創造新的用法,產品的銷量才能如劉德華歌中所唱——趨向無極限。
消費過程:好產品還需要好感知
如果說消費理由、消費用途的把控大多體現了企業對產品營銷內在的規定性,那么,對消費過程的把控本質上是創造內在規定性外化的鏈條,畢竟,消費者感知不到的價值等于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