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這個崗位,總是占據著人才網的大部分網頁,似乎總也滿足不了需求?而另一方面一個崗位卻有著若干人員在競聘。
同為銷售的一員,感慨最多就是每次配合人力招銷售崗位的人員,人力總是轉發給我數個壓縮包,每個壓縮包都有若干銷售精英的自我推薦。看到這些精美的包裝或不菲的業績陳述,我總是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企業空崗及個人競崗的現象呢?
帶著疑問曾與人力資源方面的高手進行過溝通,大家給出的意見不一,但總結以來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情況:
1、招聘的人員與崗位不適配:如企業明明招聘的是城市經理非要打出省區經理,大區經理的崗位來招,企業的想法是好的,真正招到合格的人才來操作市場,但是這只是企業單方面的相法,對于競聘的個人呢?試想想抱著應聘省區經理的人,他會接受城市經理的崗位嗎?抱著應聘大區經理的人會接受省區經理的崗位嗎?即使企業通過遠景描述或職業規劃,勉強招得進來幾個人才,但其待遇會留得住嗎?君不見,剛剛辦完入職的人員,不到兩個月又開始辦離職了,搞得人力資源部門的員工很忙碌,但真正需要的部門還是空崗,這是企業空崗的原因之一,招聘不適配的銷售精英。這就好比是維修拖拉機的崗位,招個維修汽車的來,告訴他修好拖拉機就會有汽車修,但是他會待得住嗎?
破解:招聘前先要了解這個崗位賦予什么的職責;再了解要做好此職責需要什么的技能,素養;多久的工作經驗,什么樣的性格;
2、招聘成為營銷的一環:市場部認為要想做好知名度,先要在圈內制造點傳播度,擴大企業的影響力,于是就瞄上51job,智聯招聘等知名度較高的網站,打出招大區經理的廣告,一打就是半年,實則根本就沒有這個職位,只是廣告部的一個創意而已。
破解:打開常用的搜索就可以知道,這類型的招聘不但沒能在圈內制造好的傳播,反而成為攻擊的對象,惡名遠傳,最終形成狼來了的故事,真正招人的那一天到了,結果再也無人應聘。
3、思維象限與現實之間的沖突:但凡愛看小說的,都曾在武俠中看到過若干場景,根正苗好的本門弟子,武功卻不如沒有根基的外來新手高強。位居丐幫的八袋長老也打不過流浪丐的現象,由此思索學歷及科班出身對工作的幫助到底有多大,實際上企業在尋找人才時并不看重是否是本門弟子,還是其它出身,企業尋求的是最好的,一定是最能創造效益的。如果看過優秀的銷售人員一定是招來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破解:真正的大家不一定是行武出身,但必定是很用心,全身心投入市場營銷的銷售職業人。你要找的是能夠做事,出身名門當然好,出身草根能夠做好事情,也不是壞事。
4、唯經驗論,使得各企業總是喜歡從業內來招人,從本企業中的員老級成員中提拔人,卻很少有人愿意跨行業招人。試問業內做了N年之久的人,他背后的那個企業是否已經成為龍頭老大,既使是龍頭老大,那么他在這個光環下做了什么有益于企業的事情呢?“比如說國內的一線品牌在某一區域的市場份額占比較高,那么該人員負責這個區域多長時間呢?進入這個區域的時候是空白市場還是利基市場,是個人努力還是行業的大環境使然,是企業戰略及戰術使然,還是其負責的區域一支獨秀呢?"如果他做了很多推動企業進程的事項,那么這個人又為什么離職呢?這個企業也不會輕易的放棄精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