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著名企業在中國都采取經銷商制,目的之一就是讓經銷商處于價格談判的第一線,使市場處于和有限授權者談判的不利地位,從而使廠家在幕后更加有效地操控價格談判。
討價還價是銷售談判中最關鍵、最艱巨、最困難、最緊張、最費時,也是最精彩的環節,也是很多銷售人員自以為最熟悉的談判環節。
討價還價的核心當然是價格。我們知道,價格由兩個方面組成:標價和標價的理由。所以,在進入這個環節以前,你必須明確:討價還價不僅是針對標價的數字游戲,更是關于標價理由的爭論。
標價理由決定了標價的合理區間。比如大型賣場單品進場費從500到1000元都是合理的,賣場肯定堅持1000元的理由,供應商則有500元的理由。雙方討價還價的焦點就是:盡力使對方理解和接受我方的標價理由。雙方博弈,最后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定價理由。
討價還價包括討價和還價兩個方面,充分的討價是有效還價的基礎。有些銷售人員認為還價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這是大錯特錯的。
比如我們和經銷商談判時,喜歡告訴他:在公司的價格體系里,經銷商可以有5%的利潤空間。結果一通操作之后,經銷商沒拿到5%的利潤空間,我們就將面臨來自他的巨大壓力,不得不在促銷政策乃至價格政策本身與他進行另一場艱苦的談判。
因此我們建議,不妨就結算價格與經銷商進行這樣的談判:
首先了解他目前的利潤情況(此為討價),比如6%;再分析利潤與銷售量的關系,對方或許會告訴你“一年銷售200萬”(討價的繼續);
之后你告訴對方,按照你的信息,扣除促銷因素,對方的實際利潤是4%,而且銷售量也沒有200萬(開始還價);于是對方就會要求你報價(對方開始討價);
這時你不要急于報出5%,而是希望對方提出一個實在的建議(還是討價);如果對方的報價高于5%,你可以要求對方提出理由;如果報價低于或等于5%,你可以問他用什么方法來實現這個利潤率,或對你有什么要求(還是討價);
對方通常會反問你有什么措施(對方還價);這時你必須拿出深思熟慮的方案(還價);
經雙方討論并就實現利潤的方法達成共識后,你報價5%,這時他已經對實現利潤的方法產生了興趣乃至激情,而且你的報價非常合乎情理,他通常不會再還價了。
預期利潤,是招商過程中最主要的談判。其中最大的誤區是:就利潤而利潤地進行談判。
任何利潤,離開了實現它的方法都是抽象的。雙方很容易圍繞幾個空洞的數字進行漫無目的的談判,而這樣達成的共識,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會因為現實問題影響了利潤達成,而不得不進行其他的談判。而采取上述的方法,雙方不但對預期利潤容易達成一致,而且對如何實現也達成了基本一致,避免了以后的很多麻煩。
提示:關于利潤空間的談判不僅僅是關于某一個“數字”的談判,而是“如何實現這個數字”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