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對福建歸真堂的企業危機進行盤點和分析點評的時候,一場把9家藥企都牽涉進來的毒膠囊事件又在繼續上演。在為這些從一路艱辛中走到今天的民企們唏噓扼腕的同時,我們不禁要,企業危機頻出,這到底是怎么了?
從去年發生的雙匯瘦肉精事件、蒙牛黃曲霉素超標事,到今年發生的蘇泊爾不銹鋼鍋錳超標事件、歸真堂活熊取膽事件、修正藥業等九家藥企毒膠囊事件等等,企業危機一場接著一場,無不關乎百姓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猶如颶風般的危機掠過之后,不僅使企業品牌信譽受損和產品銷量大幅下挫,也使得地方經濟和行業經濟飽受困擾和影響。因為這些企業并非名不見經傳,而是政府心目中企業典范,是百姓心目中的品牌精英。
那么,做到如此規模的企業,為什么不能建立一道厚厚的危機防火墻,防患危機于未然?企業發生危機,究竟是出棋不慎還是錯失良機?為什么不能在危機到來之后冷靜從容地應對?為什么不能變危機為契機使企業轉危為安?為什么不能迅速而有力地重新贏得公眾的信任?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我國危機管理專家艾學蛟教授,他對問題的深刻剖析點評以及獨到的危機應對戰略,必將給企業帶來有益的啟示。
缺輿商使歸真堂陷危機難自拔.
記者:您認為導致歸真堂上市危機的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都說是因為歸真堂“活熊取膽”違背了現代文明,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艾學蛟:歸真堂事件我一直在關注,我認為它主要是輿論導向問題,這次它吃虧很大,關鍵是輿論對它是一邊倒的,對它產生了極負面的影響。在我看來,“活熊取膽”的確引起了公眾的不滿和非議,但從企業危機的角度來說,它的關鍵問題不是出在這,而是企業管理者的“輿商”出了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的中醫藥產業,本身是必需要用熊膽的,尚且無法用人工替代,而國家有關部門又是認可目前這種熊膽提取方式的。從目前情況看,起碼有190種以上的中藥是必須要用熊膽的,如果沒有熊膽,如果用人工替代品,它們根本就達不到原有的療效,那整個產業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從行業發展的角度講,歸真堂上市并不違法。
在出現這個事情的時候,歸真堂的管理者如果有足夠的“輿商”,有危機意識的話,可能事情不會發展到今天這么糟糕的地步。為什么這么說呢?歸真堂要上市,就意味著它要作為一個公眾公司,必須要面對媒體以及公眾對它的拷問。對一個企業來說,你不上市,可能沒有人關注你,你的信息也不用披露,但你只要做了這個計劃 ,你就必須要面對公眾和媒體對你的拷問。所以,歸真堂一開始就應當建立一道防火墻,把所有的問題都考慮好,有了這種意識,他們再處理這個危機問題時就不會像今天這么被動了。
記者:您剛剛提到了一個概念,叫“輿商”,您能具體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嗎?
艾學蛟:輿商,就是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與記者媒體輿論打交道的能力。在這方面我發現,現在的企業家普遍缺少這種能力,為此我前段時間出了一本書,就叫《輿商》,專門談論了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很多的企業家,智商很發達,情商很發達,財商也很發達,但往往是輿商不發達。像歸真堂的管理者,就沒有這種意識,如果有這種意識,他們就會對輿論對媒體密切關注,把對外宣傳工作做好:如果做了上市計劃
,那我們這種“活熊取膽”的方式會不會遭到媒體的拷問?會不會遭到動物保護組織和公眾的拷問?如果遭遇了這樣的拷問我們該怎么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