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現今已成了一個時髦的概念,時不時你就可以聽到許多企業在大談特談自己的企業文化建設,可至于談得怎么樣、談得好不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好像不沾點兒“文化”的邊,企業就不現代、不時尚、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能提高自己的暴光率。于是那些舞文弄墨的高手便開始機械性的撰寫宏偉的企業文化篇章,展現給大眾一副無比美好的企業藍圖。但可悲的是,很多企業的所謂的“企業文化”都差強人意甚至有很多雷同之處。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企業文化并不只是喊兩句口號就能夠形成的,而是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積淀下來的。企業文化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概念: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某個企業的風氣和風格,這在任何一個企業里都存在,即便是國有企業,也都各有特色;狹義的企業文化是可以上升到一個能夠被人認同的標識。我想大多數公司追求的是后者,可事實上并不簡單。前者的表現在于:如果你提到一個公司,大家會想到什么樣的文化;而后者卻是,如果你提到一種文化,就會想到一個公司。你說難不難?!
GE追求在業界數一數二,造就一位又一位偉大的CEO;老沃森倡導“think”, IBM才會成為業界的領袖;微軟把技術和商業成功的結合早一起成為業界典范;Google的“不做惡人”,為自己帶來飛速的增長;明基以“平實務本、追求卓越、關懷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創造了在蘇州的蝶變傳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許多企業對于“文化”的理解是有很大的偏差的。最長見的就是比如“誠信”,“團隊精神”,“高效”等等這些詞匯。當然這些詞匯本身并沒有錯,但它們原本就是最最基本的商業道德準則,或者說是企業管理和發展所必需的要素,并非“企業文化”可言。若與上述知名企業的知名文化比較起來就更相形見絀、捉襟見肘了。
這些陳詞爛調簡直是毫無創意,也壓根和時髦、時尚沾不上邊。他們這么做無非有兩種情況,好的是希望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不好的是以“文化”為名,為實施的一些制度找到些強有力的借口。不管怎么說,這樣自己“編”出來和“抄”出來的企業文化是不可能植入人心的。
那些偉大的企業,不管是GE,、IBM,還是MS,、Google和BenQ,在他們創立之初,他們的領導人一定沒有刻意提出過“企業文化”的概念,更不會隨意撰寫出無用的文字與文化陶瓷。但經過歲月和市場的洗禮,他們那注重積累、沉淀和提煉的精神,恰恰傳遞給我們他們真正的文化內涵所在,他們才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高人!